当前位置:澎湃界线 > 正文

谢海玉:以伤痕为路标,让采石场的风拂过奥运之巅

时间:2025-10-22 12:18:53

  谢海玉的攀爬基因,藏在故乡那片裸露的采石场。九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去拉石料,看着工人在悬崖上系着绳子凿石头,便偷偷解开父亲货车上的麻绳,学着样子往石壁上爬。第一次摔下来时磕掉了半颗门牙,他吐着带血的唾沫笑:"比树上好玩多了。"

  十二岁的夏天,省攀岩队的教练来采石场考察场地,撞见谢海玉像猴子似的在十米高的岩壁上腾挪。当时他没任何保护措施,全靠指尖抠着石缝借力,下来时手掌磨得全是血泡。教练递给他专业岩鞋,他穿不惯那硬邦邦的鞋底,却说:"这鞋能咬住石头。"

  为了买副像样的岩钉,谢海玉整个暑假都在采石场帮人搬石料。四十度的高温,他光着膀子扛石头,肩膀被压出红印子也不吭声。老板看他实在,多给了五十块钱,他攥着钱跑到县城体育用品店,却发现最便宜的岩钉也要三百。店员被他磨得没办法,把仓库里的旧岩钉卖给了他,那些带着锈迹的钢钉,成了他枕头下的宝贝。

  第一次参加市级比赛,他的装备是最寒酸的 —— 自制的安全带、磨尖的铁钉、补过的岩鞋。可当他在决赛中用独创的 "侧身摆荡" 动作越过最难的仰角路段时,场边的专业选手都站了起来。冲顶的瞬间,他摸了摸嘴里的假牙,突然想起采石场的岩壁:原来那些硌手的石缝,早就为他指了路。

  十九岁的全国锦标赛,谢海玉的左手无名指在冲顶时被岩缝卡断。当他从岩壁上被放下来时,指骨已经错位,医生说:"这根手指以后可能再也用不上力了。"

  养伤的日子,他对着 X 光片发呆。那根变形的指骨像段弯曲的岩钉,突然让他想起采石场的裂缝 —— 有时候直接发力会被卡住,换个角度反而能找到支撑点。他开始练 "四指攀登法",把重心转移到中指和小指,用无名指辅助平衡,居然发现这样能减少手腕的负担。

  归队后的第一次训练,他在难度道上遇到了当年卡断手指的同款岩缝。这次他没有硬抠,而是侧身让身体形成自然的钟摆,借着惯性用右手抓住上沿,左手顺势搭住旁边的凸起。队友们看得咋舌,他却笑着晃了晃缠着绷带的无名指:"它教会我,不是所有地方都要用力抓。"拿到奥运入场券那天,谢海玉回到了废弃的采石场。他在当年爬过的岩壁上敲进一颗新岩钉,上面刻着日期和海拔 —— 那是他第一次成功登顶的地方。

  他的装备包里,永远躺着三样东西:父亲货车上的旧麻绳、记录着岩点分布的素描本、印着国旗的镁粉袋。每次出国比赛,他都会往镁粉里掺点采石场的黄土,"这样抓岩点时,就像摸着老家的石头。" 有次在瑞士比赛,岩壁的材质和故乡的石英岩很像,他闻到镁粉里的土腥味,突然想起父亲说的 "石头是活的,你得顺着它的脾气",最终以完美的路线规划夺冠。

  如今谢海玉成了攀岩队的 "路线分析师",他带队员去野外考察时总说:"岩壁从不会说谎,每个裂缝都是路标。" 去年他在老家捐建了攀岩基地,特意保留了一面原始岩壁,上面刻着他的话:"真正的攀登,不是征服岩石,而是学会和它对话。"

  每当夕阳染红岩壁,看着孩子们在岩点间穿梭的身影,他总会想起那个掉了门牙的少年。当年采石场的风,如今正吹着新的攀登者,而那些被指尖叩击过的岩点,早已把勇气的密码,刻进了石头的纹理里。


来源: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