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湃界线 > 正文

亳州市谯城区:书写暖心民生新答卷

时间:2025-10-24 13:26:21

  当“人民城市”写入时代语境,如何把宏大叙事拆成触手可及的“小确幸”?亳州市谯城区用一份“暖心答卷”给出答案:就业、托幼、充电桩、垃圾桶、PM₂.₅……这些高频关键词,正拼接成一座城市的幸福底片。

图片1.png

  谯城区薛阁街道幸福社区工作人员到群众家中宣传惠民政策。

  “最大民生”,“谯”开幸福门

  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有盼头、有甜头——今年以来,谯城区结合地方特色,一揽子民生计划、一系列举措纷纷落地,倾力叩响幸福之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谯城区按照“政府市场协作、精准掌握底数、健全服务体系、线上线下结合”的工作原则,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招工工作领导小组,区人社部门成立了工作专班,精准摸排居民就业信息、建立外出人员务工数据库、常态化开展就业帮扶、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织密了促进就业服务的网络。

  市民何美皊曾经通过小区张贴的“三公里”就业圈“社区快聘”小程序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个月4000多块钱,还有六险一金,离家也近。在家乡工作挺好的。”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的何美皊这样对记者说。谯城区创新形式,采取市场化运作,引入优质人力资源公司建设了同时覆盖城市和农村的“三公里”就业圈,为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搭建了平台。

  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事小而不为。针对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脱贫监测户等群体,谯城区人社部门还通过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方式提供精准就业帮扶。“想培训,我们有免费培训学校;想创业,我们有创业担保贷款,还有免费孵化器!”谯城区人社局就业中心副主任张超介绍。

  今年,谯城区持续推进“家门口”就业,开发岗位2.38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万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亿元,26个社区获评省级充分就业社区。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企业720家,参保职工10.5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87.9672万人,参保率99.5%。

  如今,全区民生福祉正持续改善。据了解,谯城区今年滚动实施30项民生工程,高标准完成13项,其余17项正加速推进。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发放城乡低保金、特困供养资金、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金等1.93亿元。此外,谯城区还扎实推进“安心托幼”暖民心工程,新增托位200个、公办学位270个。资助学前至高中阶段学生17445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226.66万元。24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挂牌5个省(市)名中医工作室。安置房建设加速推进,所有存量“已拆迁未安置户”将于年底完成回迁安置。

  “幸福清单”,走访中解民忧

  谯城区社会治理愈加精细。

  近日,在2025年第三季度“民声呼应·暖心走访”中,谯城区魏岗镇高楼村有群众反映村内部分低洼农田因排水沟淤堵,每逢强降雨天气容易出现积水情况。

  接到群众反映后,村“两委”立即响应,组织党员干部实地勘察,发现全村有9处低洼地块存在排水不畅问题。在专题协商会上决定利用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对全村淤堵的地头沟和无地头沟的低洼农田进行集中疏通整治。施工期间,高楼村成立由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跟踪工程进度和质量。经过20余天紧张施工,共疏通4800米排水沟,新建涵管50处,解决了1500余亩农田的排涝难题。

  在走访中解决群众身边的难题,让群众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温度,如今不少村民都有切身感受。此外,议事协商这种方式也让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近日,大杨镇小李村在收集村民议事协商议题时,不少村民反映小李村姜庄多条主干道和巷道仍是土路,存在坑洼积水等问题,既给日常出行带来不便,阴雨天气还易引发交通安全隐患,村民们迫切希望村委会能牵头对道路进行硬化改造。

  接到村民诉求后,小李村第一时间组建专项工作组联合村民代表实地勘察。随后组织召开村民议事协商会,邀请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及群众代表共商修路事宜。经过讨论,围绕关键问题达成了“政府扶持引导、村民自愿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共识。施工期间,由村干部、村民议事协商代表及老党员组成的工程监督小组全程驻守监督关键环节,及时协调解决施工问题,确保工程按标准推进。目前,小李村姜庄10条共计1.7公里的土路硬化工程已全面完工。平整宽阔的新道路解决了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谯城区已开展多轮“暖心走访”,建立健全村(居)民微信服务群5389个,走访群众136.74万户次,收集问题建议7085件、办结率99.14%。“一网共治”平台累计收集解决问题8万件、办结率98.64%。5个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入选全省最受欢迎项目,占全市50%。2个基层治理案例获评全省基层治理典型案例,获评数量在全市、全省处于第一方阵。组织召开村(居)民议事协商会议6998场,办结问题7921件。全区持证社工706人、占全市40.76%。承办全省首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服务现场会,2个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省首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入选数量居全市第一位。

  “环境痛点”,微治理带来大变化

  谯城区生态治理富有成效。

  “以前路边杂物堆,现在出门是风景!”提及村里的变化,村民李大叔满脸笑意。连日来,谯城区芦庙镇民族村以“净美家园”行动破题,组织开展“微景观·大印象”美化行动,村民们自发组成清洁队,手持扫帚、铁锹清理房前屋后杂物,疏浚淤积河道,让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为让环保理念扎根人心,村里创新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度,村民可凭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此外,“微景观·大印象”美化行动更让乡村焕发独特韵味。村民们巧用旧瓦罐、废木料、老砖头等“闲置物”,在村口巷尾打造出兼具乡愁记忆与民族特色的小品景观,昔日斑驳的墙体也被绘上民族传说与红色故事。如今漫步村内,一步一景、步步皆画,生态宜居的“村美”图景已然成形。

  今年以来,谯城区全力抓好环境保护,守护碧水蓝天。

  据了解,今年以来,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共转办谯城区信访件43件,整改39件,整改率90.69%。全区共梳理污水、噪声、油烟等群众“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518件,整改496件,整改率95.75%。同时,谯城区全力抓好大气污染防治,PM₂.₅浓度30.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0%,优良天气比率79%、提高3.7个百分点。

  此外,谯城区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治理农村黑臭水体4条,新建户厕4264户,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完成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2.4万亩。

  幸福城市,让民生更有质感

  党建统领、数据赋能——书记挂帅、平台兜底,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跨区”;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在就业、充电、托幼等领域引入专业机构,让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群众点菜、部门端菜——问题从群众中来,解决到群众中去,把“政府想干的”变成“群众想要的”;先行先试、迭代升级——从“三公里”就业圈到“一网共治”,持续小步快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谯城标准”。

  谯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把工作重点放在民生实事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无终点,幸福有起点。谯城区的实践表明:只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一张张“问题清单”转化为“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就能在一次次“暖心走访”中敲开幸福之门,于细微处写下“人民城市”的大文章。下一步,谯城将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七个维度,继续书写更有温度、更富质感、更高质量的“民生答卷”。(记者 韩攀登 通讯员 刘景侠)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