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网视点 > 正文

呼和浩特新质生产力这样改变你我生活

时间:2025-07-19 23:42:55
>

“这可不是普通草绳,是能‘钉’住风沙的‘生态密码’!”在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蒙草集团副总裁陈睿珏举起一条白色的编织绳向记者们展示。绳体里星星点点的草籽清晰可见,一场关于新质生产力如何改变北疆大地的探秘之旅,就从这条神奇的绳子开始了。

7月14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中国经济网联合主办的2025“新”中有你网络主题传播活动在呼和浩特市启动。来自中央、地方的30余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实地探访蒙草种业中心、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代表性点位,从一粒草种、一滴牛奶、一块光伏板中,解码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内蒙古的产业版图与百姓生活。

草种革命:小绳子拴住大风沙

“治沙的一大痛点,就是种子被风吹跑,落不到该去的地方。”在草业技术创新中心,陈睿珏感慨,“早期防沙治沙中,无论飞播还是撒播,种子常被狂风卷走,成活率极低。科研团队从农业技术中得到灵感,将乡土草种、保水剂和微生物菌剂‘打包’进可降解的绳子中,诞生了第一代种子绳。”

“但新问题又来了,风沙在绳子底下掏蚀出坑,绳子悬空了。”痛点倒逼创新,研发团队不断改进技术,历经4代迭代。如今4.0版种子绳的秘密在于“草种混搭”,一年生草种快速扎根,像“图钉”般牢牢固定绳索,多年生草种则提供长久覆盖。这项创新使种子用量减少60%,成活率大幅提升。如今,在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地,藏着科技密码的绳索正在牢牢锁住流动沙丘。

“蒙草既要做大生态,也要做小产品,我们希望这些草种不仅能扎根草原、沙地、矿山,也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花园、阳台。”陈睿珏说。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一角陈列着五颜六色的“懒人生态包”,混合了耐踩踏、抗旱节水的乡土草种。“撒下去几乎不用管,就能长成能走、能玩、能踢球的多功能草坪。”科技治沙的“硬核”成果,正以亲民姿态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蒙草生态构建起了乡土种源“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收存各类种质资源2300余种、6.5万份,标本17万余份,土壤165万份,致力于用中国草种丰沃中国草原。依托18个专项种业研究所,采集驯化耐旱、耐风沙、抗逆性强的荒漠植物种质资源,依托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突破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关键基因挖掘、高效基因编辑与遗传转化体系等技术瓶颈,形成优质草种选育技术体系,选育295种乡土植物,拥有105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25个入选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良种推荐目录。选育的锡林郭勒型华北驼绒藜、巴尔虎羊草、蒙农杂种冰草、哈素海野大麦等优质乡土草种,抗逆性强、种子产量高、覆盖度大,成为防沙治沙“主力军”。

奶牛“产检”:基因芯片选出超级牛爸

对于乳业来说,繁育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有奶没奶靠配、奶多奶少靠喂”这句行话生动地说明,育种是乳业的根基,也是保障乳品质量与安全的根本。能不能优选出“高能”奶牛,是决定乳业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各国牧场的主要发力点。“过去选一头顶级种公牛,要等它女儿产奶后才能判断优劣,耗费时间长,就像是在‘押宝’!”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喜和道出了一块小小芯片中蕴藏的中国奶牛育种的颠覆性突破。

这块由赛科星自主研发的基因芯片,能在犊牛出生3至5个月时,通过血液或毛发样本,预测其在高产、抗病、长生产期方面的表现,预测准确率高达85%以上。“相当于给牛宝宝做了个‘职业潜力测评’,”李喜和形象地比喻,“我们能在它‘未成年’时就锁定‘万里挑一’的‘牛爸爸’,大大缩短了种公牛的育种周期!”

在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一台流式细胞仪正高效分离精子。“这是‘性控冻精’的核心设备,”李喜和解释,“该仪器可以分离精液中的X和Y精子,用于种公牛性控冻精的生产。”传统方式下,一头种公牛自然交配一年仅能繁殖七八十头后代。而使用性控冻精,一头优质公牛一年可培育一万余头后代,且能保证90%以上都是牧场所需要的性别。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40余项专利技术为支撑,两项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奶牛性别控制冷冻精液高效生产核心技术,在中国率先实现了奶牛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已连续13年保持国内奶牛冻精市占率第一,累计推广优质性控冻精800万剂,繁育良种奶牛母犊380余万头,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作为国家畜禽种业阵型企业,赛科星正加速建设家畜种质资源库,开发新一代基因检测芯片。“未来3至5年,我们将持续挖掘国内外高端奶牛种源,建立以奶牛为主的家畜种质资源库,开发适合‘中国奶牛’的基因组检测评估新技术和功能检测芯片,培育国际一流奶牛种公牛,创建干细胞基因编辑生物育种新技术支撑的性别控制繁育新技术,推动奶牛快速扩繁和群体遗传性能升级。”李喜和目光坚定,“让中国奶牛真正装上更强大的‘中国芯’!”

创新共同体:院士团队攻克“卡脖子”难题

作为我国乳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肩负着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核心使命。中心构建了“一网络、四中心、三平台”的创新体系,汇聚了以张涌、任发政、孙宝国、庞国芳、陈君石等院士领衔的强大科研力量,目前已有10多位院士、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及5000余人的全产业链创新团队在此攻坚克难。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四大研究团队精准聚焦行业关键环节:张涌院士领衔的团队深耕奶牛繁育与养殖;任发政院士带领的乳品营养与健康研究团队正致力于针对从婴儿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开发个性化乳品,让“每一杯奶都精准匹配健康所需”;孙宝国院士团队聚焦工艺技术与装备;庞国芳院士团队则确保安全与品质。三大服务平台——标准化、知识产权和孵化服务,在陈君石院士等专家的牵头下,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坚实支撑。

成立以来,中心已开展科研项目145项,申请专利113项,发表论文145篇,发布标准17项,并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的包埋技术就像给益生菌穿上‘防护服’,使其存活量提升1000万倍!”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业务经理赵子夫介绍,这项技术同样应用于钙质包埋,显著提升了钙质在产品中的稳定性。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安全追溯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工厂端,我们的微生物溯源技术可将所有数据实时上传云端,”赵子夫强调,“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系统能瞬间精准定位到具体的工厂、生产线、设备乃至故障的零部件,并自动预警同类工厂进行排查。这如同能精准锁定一颗‘问题螺丝钉’。”

着眼于乳业全产业链的升级。“我们正在系统性地攻关‘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各个环节,”赵子夫详细说明,“这包括研究优质饲草,如苜蓿的种植、提升奶牛繁殖效率的性控技术、培育高产奶牛、打造低碳牧场技术等,核心就是要解决‘牛吃什么、怎么养好’这些根本性问题,实现全链条的升级迭代。”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正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全链条的攻关布局,为提升我国乳业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无人牧场奏响“智慧交响曲”

新生牛犊住进恒温单间,享用特供牛奶,稍大些的牛只食谱为精准配比饲草与精饲料。走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智慧化程度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养殖的认知:转盘式挤奶厅里,80头奶牛排队踏上旋转平台,机械臂自动消毒、吸奶、脱落,8分钟完成全套流程,自动清粪机器配合干湿分离系统,让环境洁净清新。牛舍布满传感器,温度超23℃,风扇自动开启,达到26℃,喷淋系统立刻降温。寒冬则有风暖设备和保温帘,每头牛都享有专属运动场,白天自由遛弯晒太阳。

在高度自动化的液态奶生产基地,最快的灌装线每小时可处理4万包牛奶。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实时滚动显示原料供应、生产进度、成品发货全链路数据,实现精准管控。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创新引擎。200亿级大单品安慕希持续迭代,融合地方特色的奶啤、依可活泉矿泉水等新品层出不穷。奶粉板块覆盖全生命周期,与同仁堂合作推出“药食同源”产品及羊奶粉、驼乳粉等。酸奶家族中,奶皮子酸奶、经临床验证助肠健康的畅轻小奶罐等满足细分需求。冷饮、奶酪等多元产品线,彰显着伊利从草原走向全球餐桌的雄心。

从蒙草种子绳锁住黄沙,到赛科星基因芯片“预知”奶牛未来;从乳业创新中心院士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到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酿造的一杯杯安心奶——内蒙古的新质生产力,绝非悬浮的概念,它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堵点、难点,最终沉淀为百姓舌尖更香醇的牛奶、窗外更葱茏的草原、生活中更可及的绿色科技。

“新”中有你,有我,有我们,我们共同见证一粒草种、一头奶牛、一块芯片如何汇聚成北疆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新质生产力便完成了从学术术语到民生福祉的生动转化。这片土地正以“新”为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篇章,而每个参与者,都是这壮阔画卷中的一抹亮色。

(责任编辑:杨淼)


来源:中国经济网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