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网视点 > 正文

红色村庄美丽“变形”

时间:2025-07-24 16:51:57

  走进如今的太湖县刘畈乡,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曾经杂乱无章的房前屋后变身“小菜园”“小花园”,泥泞的村道被宽阔的柏油路取代,荒山坡上光伏板熠熠生辉,茶园里欢声笑语不断……这场由内而外的“美丽变形记”,正是刘畈乡以环境整治为起点,以产业振兴为引擎,以文明培育为底色,以治理创新为保障的生动实践。

微信图片_2025-07-24_150922_909.jpg

  “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村里比城里还干净。”栗树村村民詹大姐谈起变化,满脸自豪。刘畈乡的“变形”始于一场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以“五清一改”为抓手,发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累计清理陈年垃圾200余吨,拆除乱搭乱建150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5座,投资2000万新建水厂,户改厕覆盖率超95%。

  “我们不仅‘清脏’,更要‘扮靓’。”刘畈乡城建办负责人介绍,刘畈创新推行“微改造”模式,利用废弃砖瓦砌成花坛,竹篱笆围出“生态菜园”,旧轮胎彩绘成景观小品,还将一处臭水塘改造成“清风荷塘”,成为村民休闲打卡地。

  环境美了,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刘畈乡瞄准“生态变现”,走出一条“长短结合”的产业之路。

  短平快项目铺路。依托高山气候优势,刘畈发展茶园1.8万亩,中药材和油茶等特色种植2万余亩,组建家庭农场6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5户,带动户均年增收8000元。“今年春茶供不应求,每斤价格涨了30%。”清平村茶农刘大叔笑着说。乡里还引进“庭院经济”,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种植桑葚、黄桃、金丝皇菊等,由村集体统一收购,实现“方寸之地”变“增收宝地”。

微信图片_2025-07-24_150917_090.jpg

  长效产业筑基。洪河村围绕荒山做文章,种植了油茶、茶叶、毛竹、松杉树等。以前在老百姓眼里一文不值的荒山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蕴含巨大财富的金山银山。九田村利用山区日照优势,加大光伏产业投入,将“太阳能”转化为“经济能”。马畈村发挥当地气候条件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用“村集体+合作社+脱贫户”的经营方式,发展特色菊花种植,所产金丝皇菊品质好、品相佳,目前已形成集菊花种植、采摘、烘干、包装为一体的深加工产业链条,据统计,参与采摘的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每年发放劳务工资8万元左右。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刘畈乡以文明乡风滋养美丽乡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自治为基,刘畈乡7个村推行“文明家庭积分制”,将环境卫生、孝老爱亲等细化为20项指标,积分可兑换农资、日用品。定期发布“红榜”表彰文明家庭,“黑榜”曝光不文明行为。法治为纲,开展“法治家庭示范户”评选,将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纳入家风标准。德治为魂,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庭院”等评选,涌现出潘常林家庭、辛代娥家庭等先进典型。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建了8支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板凳课堂”“送戏下乡”等活动。

  “以前办酒席攀比成风,现在红白事标准全写进村规民约,人情负担轻多了。”乐盛村红白理事会成员老胡感慨。此外,刘畈还依托本地特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修复刘邓大军高干会议旧址,孩子们化身“红领巾讲解员”,重走红军路、排演《半袋米》情景剧、朗诵邬木匠的故事——《刻刀上的黎明》。革命精神融入“行走的思政课”,村规民约上“节俭办宴”格外“耀眼”,余岭组一首《家风颂》广为流传,红色研学年超3000人次,年接待参观者超5万人次,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凝聚振兴合力的精神地标。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从“形态美”到“心灵美”,刘畈乡的“变形记”没有终点。乡党委书记何立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千万工程’经验,打造皖西南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让刘畈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黄清)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