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西南革命老区的红色热土——太湖县刘畈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薪火代代相传,照亮了乡村学子的成长之路。近年来,该乡关工委在上级关工委指导和乡党委领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实践“捐资助学+红色育人+长效帮扶”工作模式,为乡村教育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蓬勃活力。
该乡关工委坚持“党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精心编织覆盖广、效能高的关爱网络。全乡7个行政村关工委组织全覆盖,100余名以退休教师、老干部为主的“五老”志愿者扎根一线,联动学校、团委、妇联等12个部门,织就留守儿童(151名)、困境儿童(183名)动态关爱“保障网”。该乡借力“百委进百村”平台,成功对接县发展改革委、团县委等20余家单位建立长期帮扶纽带。如县发展改革委连续三年深入清平村,送助学金、赠法治课件,精准帮扶23名学子。广泛凝聚社会爱心。温州太湖商会会长朱九良先生心系家乡,多年累计捐赠超千万元支持家乡建设,今年更主动结对帮扶学子,并捐资30万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提升,倾力浇灌家乡教育沃土。
立足丰厚红色资源,该乡关工委将经济帮扶与思想铸魂、文化浸润深度融合,打造特色育人品牌。依托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等核心阵地,铺开“行走的思政课”20余场,60余名受助学子在沉浸式研学中感悟革命精神,点燃感恩报国情。成功承办全市党史学习月启动仪式,乘势升级红色教育阵地。刘伯承旧居、陈锡联军事陈列馆、马畈村史馆等红色场馆焕新开放,为青少年打造生动“历史课堂”。创新实施“红领巾讲解员”计划,选拔培养优秀小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用童声讲述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声”入童心。驻会“五老”潘新民同志,退休后主动扛起场馆管理与小讲解员培训重任,以满腔热忱传承红色薪火,是名副其实的“银发先锋”。
该乡打造“洪河耕读课堂”“榜样故事会”等品牌,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讲。2025年江淮读书月,为树坪小学送去200册图书,组织绘本共读、绘画创作,让书香浸润留守儿童心田。联合司法所、派出所常态化“护苗”,举办防溺水、防诈骗等安全讲座11场。依托暑期托管班、“周末课堂”,不仅解决课业难题200余件、疏导心理12人次,更有机融入红色故事会、本土文化体验,让托管服务成为安全港湾与精神家园。
该乡突破“一次性”资助,着力构建“帮当下、扶长远、促反哺”的可持续链条。建立“一户一档”动态数据库,实行“网格化+精准化”管理,确保助学资金精准直达最需要处。紧盯返乡青年需求,开设电商、茶叶种植等技能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3名,扶持创业团队3个,带动就业30余人。倡导“受助、自助、助人”。2025年,首批5名受助学子加入“刘畈青苗成长”志愿队,用所学回馈乡邻,辅导弟弟妹妹功课,让爱循环不息。
刘畈乡情系教育、关爱少儿的感人事迹处处涌动,汇聚强大正能量。“爱心团队”风雨兼程,负责人詹彬带领300余名志愿者,五年坚守“助学圆梦”路。“五老”银发映红心,退休教师李文友退而不休,数十年义务讲授思政课;以潘新民同志为代表的驻会“五老”,在红色宣讲、场馆管理、关爱帮扶一线持续发光发热,展现新时代“五老”担当。企业乡贤深情反哺,乡贤企业家胡国华等设立“永越教育励学基金会”,捐资助学并设“优秀教师奖”,激励乡村园丁。
从“输血”济困到“造血”扶智,从经济帮扶到精神铸魂,刘畈乡关工委以拳拳爱心和务实创新,在红色沃土上精心编织了一张托举未来、承载希望的关爱之网。薪火相传,关爱不止,这片热土上的希望之光,正愈发璀璨夺目。(黄清)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