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网视点 > 正文

宁波山村,何以吸引“群星”来?

时间:2025-08-25 12:06:27
>

  近日,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学院在宁波余姚梁弄镇揭牌成立,2025年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培训班也拉开帷幕。

  时间回溯至2024年,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从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相关机关、高校、文化文艺学会(协会)中遴选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扎根乡土的文化生力军。紧随省级部署,宁波首批156名文化特派员赴乡镇(街道)、结对村(社区)开展基层文化建设。

  在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的辛勤耕耘下,宁波已开展3600余场文化活动,把文化盛宴带到群众身边,在推动政策理论、实用技能深入基层的同时,帮助群众增收2300多万元。

  学院为何“花开”梁弄?

  梁弄镇横坎头村“不屈不挠、扎根群众”的红色精神,为文化特派员提供了直接的精神指引。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省文化特派员学院客座教师陈野说:“在浙东红村开展教学,能让文化特派员带着同样的信念扎根乡土,守护红色记忆、续写奋斗故事,让扎根更有力量。”

  “梁弄镇横坎头村的发展是浙江‘千万工程’发展的生动缩影,这里在理论学习上有方法、在产业发展上有点子、在群众工作上有经验,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先进做法。”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学院设立在四明山革命老区,正是希望用好当地的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与基层实践资源,将优秀经验转化为文化特派员助力派驻地发展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该村联合汪巷、甘宣等周边村,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将原本分散的资源整合为协同发展的矩阵。这不仅带动周边多个村庄增收致富,更组建了“红村宣讲团”,创作出《我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等一批极具感染力的文艺作品,成功打响“党建+红色记忆”特色品牌。

  横坎头村“优势互补、协作共进”的思路,恰与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学院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打破地域壁垒,让各地文化特派员实现资源互通、经验互鉴,形成“攥指成拳”的合力。

  这份契合并非偶然。宁波对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探索,为学院落地铺就坚实基石。

  宁波重视为文化特派员搭建跨区域协作交流平台,既加强区域协作、提升全市文化特派员联动效能,也帮助乡村拓宽发展视野。

  2024年11月,宁波市文化特派员线上赋能与服务平台“云上之家”正式上线,汇集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乡风建设等领域公开政策文件,同时链接知名学者、文化名人、基层工作能手等服务资源。依托该平台,文化特派员可及时掌握同行动态,交流信息、共享成果,按需向“智囊团”寻求支持。

  今年3月,宁波在全省率先推出“星耀四明”文化特派员公益展演活动,汇聚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与基层文艺力量,将优质文化服务送进村社、企业、学校,深度挖掘基层文化需求。

  一系列活动既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抵基层,也发掘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有效激发了群众文化实践的内生动力。

  学院将带来何种机遇?

  在揭牌仪式上,作为“东道主”,派驻梁弄镇横坎头村的省级文化特派员邵慧坦言,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学院就像他们的“娘家”“加油站”,能促进三级文化特派员交流经验、学习新技能、提升服务基层的能力。

  现场教学环节中,邵慧重点向百余名文化特派员介绍了横坎头村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情况。她打造“一米高度看乡村”文化品牌,拓宽革命老区发展思路,助力建设儿童友好乡村的创新做法,让众人倍感惊喜。同时,当地在农业、文旅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给不少文化特派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学院落子宁波,不仅提供了展示乡村发展问题“宁波解法”的窗口,更能从浙江全省的视角,系统性整合文化特派员的工作经验,促进市域间成果交流,为宁波乡村发展带来启示。

  据悉,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学院将采取“全员覆盖、分批轮训”的方式,对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进行培训,鼓励各地组织文化特派员在任期内至少到学院培训1次。

  培训融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教师授课与学员研讨、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依托学院课堂、红色基地、乡村田野等多维空间展开,既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理论课程,又有文化活动策划等实务教学,旨在全面提升文化特派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文化特派员的乡村发展思路不应被局限在单个村庄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波指出,乡村发展的优秀做法应在基础相似的村庄同步推广,实现多村并进、共创共富,推动文化共同繁荣。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浙江省强调要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把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作为促进“融合”的关键抓手。建强发展轴,县城是关键支撑,中心镇是桥梁纽带,重点村是重要节点。

  在黄波看来,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学院正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为这一发展轴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人才支撑。文化特派员可借助学院平台加强协作,以其派驻的重点村为文化辐射源,带动周边片区文化发展,变“单打独斗”为“多点连线”,同时引入“它山之石”优化自身工作,为城乡协调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责任编辑:魏敏)


来源:中国经济网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