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如璀璨星辰,照亮着前行的路;总有一些情感如陈酿美酒,越久越香,令人沉醉。
1968年12月26日,寒风凛冽,却挡不住希望的光芒。李强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农村支援农业建设,年仅11岁的李强也紧紧相随,来到了范岗镇新联村柏枝组,开启了他难忘的知青之旅。初到新联村,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新奇。简陋的土坯房,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泥泞的乡间小道,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繁重的农活,成为了他磨炼意志的课堂。
面对城乡生活的巨大差异,李强没有退缩。每天天刚破晓,他就扛起农具,跟着乡亲们走向田间地头。无论是弯腰插秧、挥镰割稻,还是长途跋涉上山伐木,他都咬牙坚持。汗水浸透衣衫,腰酸背痛如影随形,但他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夜深人静时,在摇曳的煤油灯下,他依然坚持读书学习,那微弱却执着的灯光,不仅照亮了书本,更照亮了他对未来的希望。
在这片土地上,李强不仅收获了成长,更收获了温暖与善良,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邻居们经常接济他们父子蔬菜、粮食,用最真诚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一次,邻居家的茅草屋顶被狂风掀开,眼看着大片屋顶要被卷走。李强毫不犹豫地爬上去,用自己瘦弱的身躯紧紧护住。狂风怒号,吹得他瑟瑟发抖,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护好邻居的家。那一刻,他忘记了恐惧和疲惫,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乡亲们的责任感。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村民的淳朴和善良,也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知青岁月,如一首悠扬的老歌,虽有艰辛和苦涩,但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那五年的时光,是李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成年后,李强回到了合肥,又前往上海创业,在商海中拼搏奋斗,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然而,无论他走得多远,心中始终牵挂着那个给予他温暖和力量的地方——新联村。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强回到了他多年前生活过的地方。如今,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他的目光触及到一草一木时,仍觉得那么亲切。当他看到村里通往范岗居委会王冲大闸那段路时,心中一阵刺痛。这条路地势险要,横穿一个深水塘,路面狭窄,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李强想起了当年自己在村里的点点滴滴,想起了乡亲们对他的关照和帮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村里做点什么。
李强通过镇政府找到村党支部书记王小飞,提出了自己想为村里修路的想法,并叮嘱王书记:路没修好之前,千万不要声张,他希望有一天,一条崭新的宽阔的道路,出现在乡亲们眼前,他要给众人一份惊喜。他的实诚和低调,让大家为之感动,积极支持他的善举。
这条300米长的道路改造工程需要重建路基、修筑挡墙、铺设管道,预算约34万元。李强二话不说,将第一笔工程款如期汇入施工方账户。工程启动后,王书记牢记李强的嘱咐,经常到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进度,关注工程质量。李强第二次回乡时,看到修路的工人干得热火朝天,心中满是欣慰。那天,柏枝组的乡亲们闻讯赶来相聚,当年一起劳作的伙伴们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大家紧握双手,回忆着以前的点点滴滴。随后,李强与乡亲们一同重访当年生活过的老屋、田间和塘埂。他仔细询问乡亲们的家庭近况,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漫步在熟悉的乡间道路上,李强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昔日的泥泞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道,破旧的土坯房被崭新的砖瓦房取代,田间的水利设施也完善了许多。这些变化让他既感慨时光流逝,又为乡亲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感到由衷欣慰。他还精心为乡亲们准备了一份纪念品,希望能表达自己对故园的怀念和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临别时,他诚恳地对王书记说:“村里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我愿意继续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李强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知青岁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代人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壮丽诗篇。在那段岁月里,他们经历了磨难,收获了成长;他们学会了担当,懂得了感恩。如今,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他们又用自己的行动,传承和发扬了知青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陈东)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