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太湖县汤泉乡黄下村村民汪国华敏锐抓住闲置养殖棚资源机遇,以养鸭产业为突破口,凭借敢闯敢干的韧劲与脚踏实地的行动,不仅实现个人稳定增收,更主动分享经验带动乡邻,为村里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鲜活动能。
抢抓机遇,闲置棚“焕新”成“致富起点”。“以前总愁日子没盼头,现在看着棚里的番鸭一天天长大,心里特别踏实。”近日,走进黄下村集体闲置养殖棚,脱贫户汪国华正手持饲料桶,熟练地给成群番鸭投喂,话语里满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作为村里的脱贫户,汪国华始终憋着一股“靠双手让日子红火起来”的干劲。2023年,得知村委会有闲置集体养殖棚对外租赁,且周边市场对鸭肉、鸭蛋需求稳定。这一信息让他眼前一亮,当即下定决心抓住机遇,萌生通过养鸭拓展增收渠道的想法,成功为自己的致富路找到了坚实起点。
实干破局,从“养鸭门外汉”蜕变为“产业行家”。租赁养殖棚后,汪国华干脆把家“搬”到棚边简易住处,将全部精力投入养鸭事业。日常管理中,他把细节做到极致,从筛选抗病性强的优质鸭苗,到根据雏鸭、成鸭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调配饲料配比;从每日早晚两次定点巡查鸭群状态、定时定量投喂,到每周三次清理养殖棚舍保持环境整洁,再到细致记录鸭群进食、排便情况,提前做好疫病防控预案,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懈怠。起初面对养殖技术难题,他不慌不忙找对策,先是登门向村里有多年养殖经验的老户请教日常管理技巧,听说岳西县有养殖大户擅长科学养殖,又主动驱车上门“取经”,把选苗、控温、防疫等实用技巧逐一记在笔记本上,回到棚里结合实际反复琢磨实践。凭借这份肯学、肯干、肯钻研的韧劲,汪国华仅用半年多时间,就从对养鸭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蜕变成熟练掌握全套养殖技术的“行家”,为鸭群健康生长筑牢了技术根基。
聚力共富,小鸭棚撑起“致富伞”映“振兴景”。如今,汪国华的养鸭事业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依托成熟的养殖技术与前期搭建的稳定销售渠道,他的养鸭场每年能实现3万—4万元稳定收入,曾经“没盼头”的生活,如今处处是奔头。看着棚内毛色鲜亮、争相啄食的鸭群,汪国华的底气更足了。“接下来我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批次,争取创造更多的收益。”谈及未来,汪国华眼神坚定。更令人暖心的是,致富后的汪国华没有忘记乡邻,主动向村委会提出,愿意将自己摸索出的选苗标准、饲料调配比例、疫病防控要点等养鸭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村里有养鸭意愿的乡亲。“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靠劳动增收,日子才更有滋味。”汪国华的朴实话语,既道出了个人的致富心愿,更彰显了带动乡邻共同奔向好日子的责任担当。这处曾经闲置的养殖棚,如今不仅撑起了汪国华的“致富伞”,更成为黄下村乡村振兴路上“群众增收、邻里互助”的暖心风景线。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