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科技厅联合召开“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十四五”科技创新成效新闻发布会。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宋德雄用一组组扎实数据描绘出江西创新能级的显著跃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全国排名第16位,提升幅度居全国第二。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8%、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1倍、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十三五”末的2.7倍……这些数字背后是江西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江西科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宋德雄在发布会现场表示。
“十四五”以来,江西在全国创新版图中激流勇进。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至64.52%,较“十三五”末提高7.8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高居全国第二位。
研发投入是衡量地区创新活力的关键指标。2023年,江西全省研发投入总量突破600亿大关,全国排名前移一位至17位;基础研究经费达32.09亿元,是“十三五”末的近两倍。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3.26%,居全国第10位,表明江西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处于全国前列。
技术转移转化成效显著。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8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0.1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0件,是“十三五”末的2.7倍。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江西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攻坚关键技术,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江西坚持“科研即产业”理念,开展有组织科研,实现项目来源、平台搭建、成果转化、人才成长在产业一线。
深入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2030先锋工程”,聚焦产业链条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半导体制造装备、新药创制等领域体系化部署17个重大专项,实现由“点状突破”向“链式创新”转变。
江西标签的“首个、首次、首位”高质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黄光LED新产品在国际上率先推出;无取向电工钢领域的世界最薄“手撕钢”成功轧制;S7系列高精度五轴数控机床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
全球最大、国内首艘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在赣下水;“中芯一号”育种芯片打破了国际生猪育种技术壁垒;我国首款新型抗流感1.1类化学创新药“玛舒拉沙韦片”成功获批上市。
2023年度,江西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由省政府提名的该省牵头项目获奖率达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战略力量强化,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随着一批“国家队”加盟,“江西队”崛起,江西创新平台加速跃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中字头”大院大所落地建强。
重组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实现历史性突破。虚拟现实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0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260家。累计培育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527家。
江西实现了“3个8”的目标:全省80%以上重点研发计划由企业参与实施,80%以上研发人员来自企业,80%以上研发经费由企业投入。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江西构建青年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全周期支持体系,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青年科技人才牵头负责的比例,从“十三五”末的52%大幅提升至84%。
累计组织7000余人次科技特派员“进县入园”,180余名“科技副总”服务企业一线。
江西科技创新已形成“人才聚、科技兴、产业强”的良性循环。随着省委科技委的组建,全省科技创新“一盘棋”格局初步形成。
科技项目审核事项简化11项,数据填报减少30%,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余家高校院所深化科技合作,探索“科创飞地”模式。
“如今的江西,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高水平自立自强根基更加坚实,新质生产力如赣江潮涌,澎湃向前。”宋德雄说,江西将科学谋划“十五五”科技创新新篇,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供稿:江西省科技厅)
(责任编辑:秦宇雯)
来源:中国经济网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