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绿意葱茏,处处焕发勃勃生机。每逢周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总是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革命红歌激昂嘹亮,传统技艺薪火相传——这里正是该乡精心打造的“薪火微学堂”。作为一个融红色教育、文化传承与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微学堂正日益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
“薪火微学堂”立足本土红色资源,系统构建了九大特色课程体系,涵盖DIY红军包、“行走的思政课”、革命诗词朗诵、公益书法班、非遗陶笛教学、红色旧址参观、革命歌曲学唱、红色情景剧排演及爱国主题风筝制作等丰富内容。通过沉浸式、互动式教育模式,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鲜活,使革命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每周日上午,实践站内学习氛围浓厚。公益书法班上,62岁的退休教师胡老先生悉心指导孩子们运笔书写:“写字如做人,要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孩子们凝神聚气,在宣纸上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不忘初心”。隔壁教室陶笛声宛转悠扬,非遗传承人孙老师正耐心指导小学员吹奏《红星照我去战斗》,“学习陶笛不仅要掌握技巧,更要领悟音乐背后的革命故事。”经过系统学习,不少孩子已能熟练演奏多首红色歌曲。
微学堂“明星讲师”、老党员潘新民也是一名“安庆好人”,他深受孩子们欢迎。他擅长手工制作红军包和传唱革命民歌,每堂课都气氛热烈。“剪裁声、穿针声、欢笑声此伏彼起,孩子们分工协作,有的剪红星,有的缝背带,在亲手实践中体会革命年代战友般的情谊。”潘老欣慰地说。小女孩辰辰举着完成大半的红军包骄傲地表示:“我要做个最漂亮的送给爷爷,他是老党员,经常给我讲革命故事!”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润物无声地强化了革命传统教育。
更难能可贵的是,潘老积极带动其他“五老”人员加入教学队伍,汇聚成一支特色师资团队。他们中有历经艰苦岁月的长者,也有地方文化专家,各自带着独特的技艺故事投身红色教育事业。
“00后”志愿者小程主要负责“行走的思政课”。“我们带孩子们走访革命旧址,在现场讲述历史,这种体验比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深刻。”他感慨地说。课程设计充分运用刘畈及周边丰富红色资源,精心规划“红色研学路线”,引导孩子们在参观中聆听历史、在行走中思考感悟、在交流中深化认识。五年级学生小胡在研学日记中写道:“站在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听老师动情讲解,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奋斗精神。”
情景剧表演同样广受欢迎。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红色剧目,在上月汇报演出中,《首长教我做棉衣》短剧以真挚感人的表演赢得家长阵阵掌声。革命诗词朗诵活动则有效提升了语言表达与文学素养,《刻刀上的黎明》《我爱你 祖国》等经典篇目,让孩子们在朗诵中既锻炼了普通话,又深化了家国情怀。
“薪火微学堂”开办以来,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孩子们身上。许多原本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自信,曾经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成了“红色小讲解员”。村民朱大爷欣喜地发现:“孙子现在周末不盯屏幕了,盼着来微学堂,既学知识又明事理。”学校老师也反馈,参与微学堂的学生在文史课堂上表现更为积极,思考理解明显深入。
刘畈乡分管负责同志表示:“体验式教育更能触动心灵、启迪思想。我们将持续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内涵,让‘薪火微学堂’焕发更持久生命力。”
夕阳映照,又一日课程圆满结束。孩子们背着自制红军包,手捧书画作品,依依话别。实践站外,家长看着孩子兴奋展示学习成果,脸上绽放欣慰笑容。刘畈乡“薪火微学堂”恰似星火燎原,点亮少年心灵,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黄清)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