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网视点 > 正文

碧水润乡野 激活振兴新动能

时间:2025-09-15 09:50:29

  昔日淤积发臭、蚊虫滋生,是村民心头难除的“烦心事”;如今水清岸绿、步道环绕,成了村民休闲亲水的“幸福地”。太湖县弥陀镇白洋村5口当家塘历经新华市级中心村项目治理,完成从“脏乱塘”到“生态塘”的华丽蜕变,以一汪碧水破解民生难题,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水动力”。

  破题:旧塘成“痛点”,治理迫在眉睫。“以前这塘里全是淤泥,下雨后臭烘烘的,蚊子多得没法出门,天旱的时候又没水浇地,咱们是又愁又急。”提及曾经的当家塘,白洋村村民王大爷记忆犹新。

  作为乡村水利的“毛细血管”,白洋村5口当家塘曾承担着周边200余亩农田灌溉、村民生活用水补给的重要功能。但因年久失修,塘体淤积日益严重,部分岸坡坍塌破损,不仅蓄水能力骤降,雨季还沦为蚊虫滋生的温床,既影响人居环境,又制约农业生产,成了全村亟待解决的“老大难”。

  “必须让当家塘‘活’过来!”随着新华市级中心村项目落地,白洋村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抓手,锚定“清淤、固岸、活水、管护”四大任务,一场关乎民生与发展的当家塘治理攻坚战正式打响。

  攻坚:“四步棋”破局,治塘富民两相宜。“治理不能盲目干,得先摸清‘家底’,更要让村民说了算。”白洋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项目启动之初,村“两委”组建专项工作组,逐塘开展“地毯式”排查,用卷尺量淤积深度、用台账记岸坡状况、用走访算受益农户,最终形成精准到每口塘的“治理清单”。

  与此同时,多次村民代表大会在村活动室召开。“塘岸能不能砌得结实点?”“清淤的土要运到哪?”村民们围绕治理细节畅所欲言,村“两委”现场记录、逐一回应,将村民意见融入最终方案。“自己的塘自己建,才放心!”村民们的参与热情被充分点燃。

  为让治理成果惠及更多村民,村里创新采用“以工代赈”模式: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参与清淤、砌石、步道修建等工作,按天结算工资。60多岁的村民李师傅便是其中一员,他每天清晨准时到塘边作业,傍晚带着工资回家,“在家门口干活,既能挣钱,又能看着塘变美,心里踏实!”治理期间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治塘”与“富民”同频共振。

  清淤之后,如何让塘“稳”住、水“活”起来?白洋村给出了“硬核”答案:投入1300余立方米干砌石加固塘岸,清除6000余立方米塘泥,既解决了岸坡坍塌隐患,又保留了乡村自然生态风貌;在塘口修建小型沉淀池,拦截农田排水中的泥沙,避免塘体二次淤积;引入山泉水补充水源,让“死水”变“活水”,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提升。此外,每口塘周边还加装了防护栏杆,种植了垂柳、月季等景观植物,安全与美观兼顾,昔日“脏堵险”的旧塘,逐渐显露出“通畅美”的新颜。

  成效:碧水映民生,颜值功能双提升。“现在的塘跟以前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傍晚时分,白洋村当家塘边热闹起来:村民们沿着复古护栏环绕的步行道散步,孩子们在塘边草坪上嬉戏,夕阳下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草木与村民的笑脸。

  治理成效不止于“颜值”。数据显示,5口当家塘治理后,水域面积达6000平方米,水深稳定在2米左右,总蓄水量提升至12000立方米,相当于8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为周边200余亩农田筑起了“抗旱屏障”。“今年夏天旱了快一个月,多亏这塘里的水,玉米、水稻都没受影响!”种粮大户张大哥笑着说,如今灌溉不用再“看天吃饭”,农业生产更有底气。

  长效:“塘长制+公约”,守护清水长流。“治塘容易护塘难,要让碧水一直清,得有长效机制。”白洋村在治理完成后,迅速建立“塘长制”管护体系:每口塘明确1名村干部担任“总塘长”、2名村民代表担任“巡塘员”,负责日常巡查、漂浮物清理、设施维护等工作,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同时,村“两委”牵头制定了《白洋村当家塘管护公约》,通过村民投票确定“禁止向塘内倾倒垃圾”“禁止电鱼毒鱼”“禁止在塘边乱搭乱建”等规定,并利用村广播、微信群、宣传栏等渠道广泛宣传。“现在大家都知道护塘是自己的事,看到有人往塘里扔垃圾,都会主动制止。”“巡塘员”刘大姐说,如今护塘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展望:活水润振兴,绘就乡村新图景。从“荒芜岸”到“生态廊”,从“烦心事”到“幸福源”,白洋村当家塘的蜕变,不仅解决了灌溉、环境两大民生难题,更凝聚了村民的向心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下一步,我们计划依托当家塘的生态资源,让‘幸福塘’变成‘致富塘’。”白洋村党支部书记表示,未来将继续做好“水文章”,让清水不仅涵养水土,更能赋能产业,让乡村振兴的“活水”长流不息,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行走在白洋村,清水绕村、塘景相映,5口当家塘宛如5颗镶嵌在乡野间的“蓝宝石”,既点亮了乡村的颜值,更滋润着村民的幸福生活,也为新时代乡村水利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白洋经验”。(王军)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