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桐城市孔城镇王店村千亩中稻田泛着金黄,稻穗饱满低垂。种粮大户苏仁虎站在田埂上,看着3台收割机轰鸣作业,稻谷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一气呵成。

图为中稻机收现场
“从育秧到收割,全程都靠科技助力,今年的收成错不了!”苏仁虎指着正在作业的收割机,难掩喜悦。作为王店村数一数二的种粮大户,他从2012年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如今流转土地达1100亩,全部种植“两优571华占”优质中稻品种。“这个品种抗倒伏、米质好,亩产稳定在1500斤以上,比普通品种每亩多收200多斤。”
为高效完成中稻收割,苏仁虎提前一周就和农机合作社对接,调来3台最新款收割机,还安排4辆运输车同步作业。“以前,千亩地得雇几十个人忙上几十天,现在一天能收80亩左右,十多天就能收完,还能省近4万元的人工费。”苏仁虎算了一笔账,机械化收割不仅快,收得还干净,每亩地损耗比人工收割少100斤,折算下来又是一笔收入。
机收现场,苏仁虎的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跟着收割机检查作业质量,防止漏收;有人在田边清点稻谷数量,记录每块田的产量;还有人负责引导运输稻谷的卡车。“苏仁虎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村里5位村民常年务工,每月能拿4000多工资。”村里还为苏仁虎申请了种粮大户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今年光补贴就有近5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吕世平说:“我们就是要帮大户解决难题,让他们多种粮、种好粮。”
田野间,收割机的轰鸣声还在继续,金色的稻浪与忙碌的身影交织,绘出一幅大户引领、科技助农的丰收画卷。截至当天,苏仁虎的1100亩中稻收割已完成30%,预计亩产可达1500斤,相当可观。“收完稻,我就赶紧翻地种冬油菜,让土地不空闲,一年能有两笔收成!”苏仁虎望着刚收割完的空田,眼里满是干劲。(付田会 吴春富)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