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网视点 > 正文

太湖县茶产业特训营:红茶故里取“三茶”真经

时间:2025-10-21 12:10:53

  10月15日至19日,由太湖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组织的2025年太湖县茶产业创业特训营在武夷山市举办。该县30余名茶叶从业者参加研学。

图片1.png

  名师授课启心智

  培训班先后请到了现任武夷星茶业公司品牌总监、武夷山市科技特派员团队领队江佳道,武夷学院茶学系主任、茶文化经济与资源利用教学与研究专家侯大为,中国制茶大师、中国十佳匠心茶人、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曾任武夷山市茶场场长、财政局局长、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现任武夷山市茶业学会会长张贤军等作专题报告。

  “我过去理解的‘品牌’多停留在商标和包装上,而武夷山却将‘大红袍’打造成了一个集文化、技艺、品质于一体的超级IP。”太湖县观壹芽公司总经理李琴说。江佳道老师讲授的《武夷山茶叶品牌的建设与推广》给学员们上了震撼的第一课。

  “刘国英老师的专题讲座《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解码从‘芽叶’到‘岩韵’的制作流程与核心工艺。侯大为老师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角度围绕‘消费’这个永恒主题对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路径分析,高屋建瓴,诚恳实在,给我们茶业从业者更多的思考和启迪。”太湖茶缘茶叶公司总经理童元洪深有感触地说。

图片2.png

  观摩体验悟玄机

  打卡星村燕子窠,丈量步道细观摩。源头研学“三茶”论,体悟笃行发浩歌。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燕子窠的茶园,不是一个单一的生产车间,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不仅保护了环境,更从根本上提升了茶叶的内在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这里推行的‘三茶统筹’理念和‘茶-林-绿肥’复合生态种植模式,完美解答了‘如何实现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听着领队的深情解说,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径,学员们漫步燕子窠生态茶园认真观摩,亲眼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学员们还先后参观了武夷星、正山堂、香江茗苑等名牌企业的科技楼、生产车间、品种园、茶博园,近距离学习先进种植模式、加工工艺,交流分享营销创新、企业管理经验,靶向攻克产业发展关键难题。

  “多处实地观摩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武夷山的茶,之所以能有如此深厚的底蕴,是因为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武夷山将茶园、茶科技、茶博园、文化古迹、山水风光无缝衔接,打造出丰富多彩的茶旅业态,让游客在山水之间、在文化之旅中,自然而然地认知、品味并消费茶产品。”安庆晨锦记茶业公司经理陈锦说。

图片3.png

  探讨交流谋发展

  红茶祖籍地堪奇,“世界双遗”冠武夷。桐木关前来问道,“天华”敢与“正山”齐?

  “我们的‘天华谷尖’品质非常好,也很有文化底蕴,但是一斤只卖千元左右,我想把它做成万元一斤,请问该从哪些地方着手?”张贤军会长讲授《武夷山茶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与思路》课后的互动环节,安庆晨锦记茶业公司的老总陈锦提问道。

  “茶要卖出好价钱,关键有三点:无农残的优质原料、过硬的炒制工艺,以及针对特种消费人群的合理定价。”张贤军强调。“做好一片‘叶’的产业,需要建圈强链。要聚焦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不断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实现由‘点’串联到‘线’,推动茶产业聚集发展。”

  学员们对这次研学培训给予高度评价,纷纷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太湖茶产业的未来,必然是‘三茶统筹’发展,走绿色、生态、高效的发展之路。必须摒弃粗放管理的旧观念,积极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守护好太湖茶叶的优良品质,这是我们未来参与市场竞争最坚实的底气。”学员陈锦在《太湖茶业出路之浅见》中说,“首先是人才与团队。此次特训营的师资个个皆为翘楚,这正是我们所需的核心力量,必须广纳贤才,建设一支专业团队;其次是资本与实力。我们参观的企业无不实力雄厚,其大手笔投入的背后,正是资本驱动发展的明证。只要我们把队伍建设好,团队分工明确,资金充裕,并形成持续盈利的能力,太湖茶产业的振兴便水到渠成。”(李晓华)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