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执着于记录“谁没坐好”“谁在说话”的纪律维护者,到成为读懂孩子眼底光芒的生命唤醒者,蚌埠第六中学教师刘俊英用三十五载教育生涯完成了一场从“规则管控”到“生命觉醒”的跨越。她不再追求学生“听话”,而是希望他们“觉醒”;她放下厚厚的“违纪记录本”,拿起充满温情的“成长观察册”;她相信,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骄傲地说:“我成为了最好的我自己。”
转变:从“记录错误”到“看见成长”
当刘俊英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站在教室门口,她的手中紧攥着一份多达30条的班规清单,“上课不许转笔”“走廊行走必须单列”……她一度认为,这些规则就是管理班级的利器。
直到遇见一名叫“小伟”的孩子,他上课总是趴桌睡觉,任课老师抱怨“根本管不了”。刘俊英罚站、训话、联系家长,却只换来一句:“我没家长。”一个雨天,她推开“小伟”家的门:瘫痪的奶奶卧床,患糖尿病的爷爷坐轮椅,小伟正在厨房忙碌。桌上那张歪扭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让她瞬间明白:那些所谓的“懒惰”“厌学”,实则是生活重压下的无奈。
另一名学生“小宇”在数学课上突然摔书嘶吼:“我不会!别烦我!”刘俊英经过了解,得知小孩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卧病在床,他每天放学要赶回家照顾。刘俊英深夜翻看学生写给她的贺卡,“老师,我不是故意迟到”“我只是想您注意我”……刹那间,她如梦初醒:每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未被看见的灵魂;每句“管不住”的抱怨里,都藏着教育者的失职。
她毅然将“违纪记录本”换成“成长观察册”,在扉页写下三句话:“学生的行为都是求救信号。”“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困境中的孩子。”“管理的本质是看见而非评判。”班级日志也从“曝光错误”转为“记录美好”。她开始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完美的学生与世界。
实践:“三层唤醒”助力生命成长
在无数个与学生“斗智斗勇”的日夜中,刘俊英摸索出“三层唤醒”带班法,以冰山理论解码行为,用NLP理论搭建阶梯,借马斯洛需求理论筑牢根基,激活学生内在成长动力。
学生的行为恰似一座冰山,浮于水面之上的只是微小部分,其下潜藏着巨大的心理需求与渴望。她以“心灵侦探”般的细致,穿透行为表象,探寻深层需求。学生“小红”总在课堂用课本遮脸,刘俊英发现她其实害怕答错被嘲笑,便鼓励她把生物知识画成漫画。小红不仅成绩提升,后来更成为医学院美术编辑,用绘画让解剖学变得生动易懂。面对冲突,她常用“三问沟通法”。当学生因矛盾摔书时,她不会急于批评,而是问:“你当时怎么想的?”“你希望对方怎么做?”“如果重来,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从对抗走向反思。一年后,班级冲突发生率显著下降。
学生“躺平”,很多时候并非懒惰使然,而是宏大目标带来的无力感让他们望而却步。老师应化身智慧的阶梯搭建者,让成长“触手可及”。刘俊英善于将大目标拆解为微任务,让学生体验“我能行”。学生小辉觉得生物细胞图太难,她便和他约定“每天只记一个概念”。两个月后,小辉主动要求增加任务量,学习信心大增。通过“自主选座”“专注区设置”等方式,她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她还通过“积极标签”激发学生责任感:曾调皮的小峰被任命为“班级安全员”后,不仅自律增强,还创新设计“安全巡查日志”,被评为“最负责任班干部”。
刘俊英认为,马斯洛需求理论宛如一座灯塔,为班级育人工作指明方向:当班级成为满足学生安全、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的沃土,自律与成长便会如春日繁花般自然绽放。她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打造包容、有序、温暖的班级氛围。“错题彩虹本”用不同颜色标注错误类型,让学生不怕犯错,把错误视为成长路标;“人人有岗位”让47名学生各有职责,转学生小林通过照顾绿植找到归属感;“班级事务共议制”由学生共同制定班规,遵守率高达98%;“成长阶梯图”让学生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自我实现的动力。
“‘三层唤醒带班法以心理学为基础,跳出‘管与被管’的对抗思维,真正激活了学生成长内驱力。”蚌埠第六中学副校长王利群称赞道。
回响:普通孩子绽放出的光芒
教育的效果不在当下,而在岁月之中。刘俊英未曾培养出“神童”,却让许多“问题学生”走出困境,活出光彩。
“小伟”如今成了快递员,笔记本上仔细记录着:“王奶奶糖尿病,别送甜的。”“张奶奶胃不好,附小米粥食谱。”当年那张“人体消化系统图”,如今化作对他人细致的关怀;“小宇”开了家超市,货架整洁有序。他常对刘老师说:“您没放弃我,我现在什么都能做好。”
“小红”寄来自己创作的生物漫画集,扉页上写着:“谢谢您让我知道,绘画和解剖图能在同一个本子里相遇。”
刘俊英认为,那些曾经的“严管”与后来的“唤醒”,那些学生的泪水与笑脸,都在诉说一个真理: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她从‘管学生’到‘懂学生’的蜕变,体现的是看见人的教育本质。”蚌埠第六中学党委副书记吴弘对刘俊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给与了高度评价。
“或许成不了最挺拔的树,但只要能成为一缕春风,吹醒一颗种子,就没辜负这三尺讲台。”站在35年教育生涯的路口回望,刘俊英感慨道。(李旭 通讯员 王电正)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