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蚌埠快讯 > 正文

怀远县:党建领航“一主业四特色” 蹚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时间:2025-10-13 11:19:29

  “以前守着零散地块,种粮仅够糊口;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西瓜、养龙虾,一年能多赚十万呢!”盛夏时节,站在怀远县万福镇砖桥村连片的西瓜大棚前,村民陈兰军手抚饱满的瓜藤,笑容里满是丰收的喜悦。从产业“散、弱、小”到“聚、强、优”,从集体经济薄弱到年收入超百万元,砖桥村的蝶变,始于驻村工作队带来的“一主业四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

图为砖桥村航拍图。

  破局:驻村工作队来了,找准发展“症结”

  2021年6月,蚌埠市烟草专卖局联合安徽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怀远县数据资源局组建的驻村工作队,踏进了砖桥村的土地。彼时的村子,虽有800余户、近4000人的规模,也具备一定土地流转基础,但产业布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种粮没规模、特色没品牌,村民守着好地却难增收,集体经济更是常年“捉襟见肘”。

  “要发展,先找路!”工作队一驻村,就扎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启“三谈三访三对接”调研:与村干部促膝长谈,摸清产业瓶颈;跟老党员唠家常,了解村庄发展脉络;同致富能手深交流,探寻产业潜力;走访脱贫户、种植大户,倾听真实需求;对接镇政府、农业部门、龙头企业,争取政策与资源支持。

  经过一个多月的摸排,工作队找准了“病灶”:缺组织引领、缺科学规划、缺利益联结。随即,“以党建为核心,依托‘一村一块田’做优产业”的思路清晰起来,一份涵盖“稳主业、兴特色”的三年产业规划,为砖桥村的振兴按下了“启动键”。

  领航:建强支部“火车头”,凝聚发展合力

  “产业要跑起来,支部得先强起来!”这是工作队进驻后形成的共识。他们把建强村党组织作为“先手棋”,从制度、班子、党员三方面发力,激活党建引领“红色引擎”。

  每月固定开展的“三会一课”上,党员们不再只谈“家常”,而是围绕“怎么种好西瓜”“如何提高龙虾产量”等产业问题热烈讨论;主题党日活动走出会议室,组织党员赴小岗村学习改革经验,邀请50年党龄的老党员邹文才讲奋斗故事,让“带头干、领着干”的责任意识深植人心。

  村“两委”换届中,工作队积极推荐优秀人才,成功选入1名青年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委会委员,让班子平均年龄下降5岁,学历层次显著提升。针对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党员活力工程”应声落地:鼓励党员在产业发展中“亮身份、作表率”,带头试种、带头攻坚。

  老党员邹传良率先响应,第一个加入稻田养虾项目。从翻塘清淤到投放虾苗,他全程摸索,还主动分享经验,带动周边6户农户跟着干;西瓜种植季,党员志愿者组成“技术小分队”,蹲在大棚里教农户整枝、授粉、防病害,把技术送到“家门口”。如今的砖桥村,“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产业链已然成型,党组织成为了村民最信赖的“主心骨”。

  布局:做活“一块田”文章,打造“一主四特”格局

  “以前地块碎得像‘花补丁’,大型机械进不来,想种特色作物都难!”村民们的抱怨,点出了土地制约的痛点。工作队抓住“一村一块田”政策机遇,推动土地整合升级——把零散地块集中连片,划分出种植区、养殖区、产业园区三大功能区,让土地资源“活”起来。

  在此基础上,“一主业四特色”发展模式正式落地:“一主业”聚焦水稻、小麦等主粮,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四特色”培育莲藕龙虾混养、瓜蒌种植、美都西瓜大棚、猪牛羊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的产业格局。

图为砖桥村夏收场景。

  如今走进砖桥村,3000多亩水稻、小麦田一望无际,微风拂过,稻浪翻滚,亩产较“十三五”末提升15%,村民的“米袋子”更稳了;1200亩莲藕龙虾基地里,工人划着小船捕捞龙虾,鲜活的龙虾刚上岸就被运往外地,年产180吨的规模,让“稻虾共生”成了增收“香饽饽”;600亩美都西瓜大棚里,清甜多汁的西瓜直供江浙沪超市,每到成熟季,收购车排起长队;200亩瓜蒌基地里,饱满的瓜蒌垂挂枝头,亩产干货150公斤,成了“林下增收”的新亮点;猪牛羊存栏量达3500头,畜禽养殖产业稳步推进,多元化的产业图景,让砖桥村的土地迸发新活力。

  增收:“支部+合作社+农户”,抱团闯市场

  “以前自己种地,种啥、咋卖全靠‘碰运气’,现在加入合作社,啥都不用愁!”脱贫户张士才的话,道出了不少农户的心声。为破解散户经营“抗风险能力弱、议价能力低”的难题,工作队创新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户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

  党支部牵头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整合散户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统一提供优质种苗,避免农户“买错种、种错地”;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户掌握科学种养方法;对接市场渠道,解决“卖难”问题。更让农户安心的是,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农户还能以土地入股分红,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作为后盾的蚌埠市烟草专卖局,“十四五”以来为村里安装105盏太阳能路灯,照亮田间路与回家路;修缮党群服务中心,让村民有了议事、学习的好去处;修桥铺路,解决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此外,“特色农产品进企业”活动火热开展,干部职工认购小龙虾、美都西瓜近8万元,用消费帮扶为农户“添信心”。

  截至2024年,合作社已带动37户农户增收,其中脱贫户4户,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曾经的“困难户”,如今成了“产业户”,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甜。

  护航:育人才、优治理,守住长远发展

  “产业要走得远,得有人才撑、有好环境护!”工作队深知,短期增收靠项目,长期发展靠人才与治理。

  为培育本土“新农人”,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零距离”授课:水稻病虫害防治、龙虾养殖技巧、西瓜大棚温湿度管理……12期培训覆盖300余人次,不少农户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同时,选拔15名致富能手组成“产业先锋队”,给予技术、资金倾斜。村民陈兰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的西瓜大棚亩产达5000公斤,年收入超20万元,还带动10余户农户跟着种西瓜,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乡村治理上,工作队把产业发展与信用体系挂钩:推行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守信农户不仅能优先获得“奉献值”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还能在技术支持、项目申报上享“优先权”,激发了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此外,“积分制”还用于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评选20户“美丽庭院”,让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如今的砖桥村,不仅产业旺,而且村容美,“产业兴”与“生态美”实现了同频共振。

  蝶变:数据见证成长,未来更可期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砖桥村的华丽蝶变: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6.52万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31%;脱贫人口人均收入18030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8.6%;从“产业分散”到“一主四特”,从“集体经济空壳”到“年收入超百万”,砖桥村真正实现了“支部强、产业兴、村民富”。

  “下一步,我们要把产业做得更实、链条拉得更长!”驻村工作队队长许海龙信心满满地说。未来,砖桥村将继续深化“党建+产业”融合,探索跨村联建合作社,扩大产业辐射范围;引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让小龙虾变成虾干、西瓜变成果汁、瓜蒌变成保健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土里刨食”到“产业增收”,从“落后村庄”到“振兴样板”,砖桥村正以“一主业四特色”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梅圆)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