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首流传于安徽桐城的“让墙诗”,不仅书写了谦和礼让的百年佳话,如今更成为化解现代家庭纠纷的一把“金钥匙”。
近日,肥西法院桃花法庭将发源于桐城的“六尺巷精神”带回其文化故里,跨域化解一起涉房继承纠纷。原告儿媳李某主动撤诉,一家人就房屋安排达成共识——这场由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司法理念共同促成的和解,不仅解了“房事儿”,更暖了“家人心”。
一份压在肩上的“家庭难题”
这场纠纷的主角,是家住肥西的儿媳李某和远在桐城的公婆张某夫妇。几年前,李某的丈夫意外离世,留下一套仍在还房贷的房子。此后,李某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还得按月偿还房贷,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为了缓解负担,李某曾想和公婆协商出售房屋,却始终没能达成一致。无奈之下,她只能一纸诉状递到肥西法院桃花法庭,请求确认房屋份额并分割房产。
携“六尺巷精神”跨域促和解
承办法官柏化梳理案情时发现,这起案件的核心不是“争财产”,而是“解心病”——双方都是为了孩子,只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若简单判决,不仅会割裂亲情,还可能让孩子失去稳定的生活保障。法官当即决定不简单判决,而是尝试运用发源于桐城的“六尺巷工作法”进行调解,力求实质解纷。可起初,远在桐城的张某夫妇对法院的联络十分抵触,觉得“外地法院管不到本地事”,调解刚起步就陷入僵局。
“调解不能等,得主动上门!”法官带领干警赶赴桐城,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村委会,搭建起“法院+属地基层组织”的异地联动网络。面谈时,法官没有急着谈法律条文,而是先聊起桐城人耳熟能详的“六尺巷”典故:“‘让墙诗’是咱们桐城人的根,今天来不是为了‘判对错’,是想和你们一起,用老祖宗的礼让智慧,给孩子留个完整的家。”
熟悉的乡音、共认的文化,瞬间拉近了与张某夫妇的距离。老两口终于敞开心扉:“我们不是要争房子,是怕房子卖了,孙子以后连个‘家’都没有!”
摸清了公婆的真实想法,法官立刻找到调解的“突破口”——双方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孩子。法官提议:“房子暂时不出售,空置着也是浪费,不如租出去,用租金还房贷。后续房贷由双方共同商量承担,等孩子长大了,这套房子还是他的‘根’。”这个兼顾“现实压力”与“长远传承”的方案,让李某和公婆都动了心。
日前,李某主动给法庭打来电话申请撤诉:“我们已经凑钱提前还了一部分房贷,也商量好了以后一起管房子。谢谢法官,让我们一家人没闹僵!”法官笑着回应:“不用谢,你们愿意为孩子各退一步,才是把‘六尺巷精神’真正传下去了。一家人好好过日子,把孩子培养好,比啥都强。”
本案的成功化解,是“六尺巷工作法”超越地理界限、广泛应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示范。通过法院主动作为、属地基层组织协同配合,并深植于共同认可的传统文化土壤,以谦和打开心结,以礼让促成和解,不仅有效解决了纠纷,更修复了家庭亲情,守护了未成年人权益,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司法实践中的旺盛生命力。(徐巧巧)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