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网产经 > 正文

宜宾市翠屏区:创新筑基,改革引路,奋力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沃土

时间:2025-09-09 23:36:30

盛夏时节的宜宾,长江与岷江在此交汇,奔涌的江水见证着一场改革的脉动。翠屏区,作为宜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成渝经济圈重要节点,区域内产业门类齐全,市场活力充沛,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以改革创新之路,打造出一套兼具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翠屏模式”。

2022年入选全省首批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区,翠屏区紧抓“改革创新关键一招”,全力实施“组合拳”战略,着力破解融资难、成本高、服务滞后等民营经济发展瓶颈。

三江汇流(叶昌荣 摄)

2024年,翠屏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16.3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857.35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53%,比试点前提升1.5个百分点。民营市场主体达到14.42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8%,较试点前净增3.1万户,彰显出翠屏区民营经济活力与规模的“双增”态势。这一数字背后,是翠屏区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企业的有力支撑。

今年,翠屏区以综合实力位列“2025赛迪百强区”第53位。较2024年晋升2位,是继2020年首次进入榜单后连续5年实现跃升进位,这不仅彰显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也体现了民营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打造“1+7”工作体系,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顽疾

翠屏区改革试点工作的成功,关键在于科学构建的“1+7”工作体系。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领导小组亲自挂帅,明确围绕融资增信、降本减负、惠企服务、转企升规、多元解纷等五大重点领域,细化落实86项具体任务,实行“季调度、月分析、周跟进”的动态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精准落地。

融资增信方面,翠屏区突破传统思路,联动银行、担保机构和政府,创新搭建“政银保担”合作平台,成立227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形成最高40倍杠杆担保服务,为亮雅新材料等358家企业累计提供担保贷款5.69亿元。更具突破性的是“园保贷”产品,通过信用+园区模式,覆盖园区内所有民营企业,解决了企业融资无抵押、无担保的难题。

我们这种新材料研发企业,前期投入大、固定资产少,以前贷款是真难。‘园保贷’真是及时雨!靠着园区信用背书,我们没抵押物也拿到了关键的发展资金,新产品线才得以快速上马。” 宜宾市亮雅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宜宾市亮雅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叶昌荣 摄)

此外,翠屏区在全省率先推出“支个保”免抵押担保产品,助力171户个体工商户累计获得贷款0.67亿元,显著缓解融资贵、融资难的痛点。

我们联合宜宾市商业银行开发‘翠微贷’,通过‘政银保担’模式让他们敢贷、愿贷。”翠屏区行政审批和非公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到,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池提供了安全垫,加上担保机构分担风险,我们更愿意把资金精准投放到有潜力但缺抵押的优质中小微企业。“翠屏区的这套机制设计得很科学,实现了多方共赢。”

与全国多地对比,翠屏区的“政银保担”合作深度和资金杠杆效应均属领先,风险补偿机制科学,成功激活了民营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有效释放了民间资本的潜能,成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成功范例。

多维度降本减负,筑牢企业发展底座

企业成本过高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翠屏区则从制度交易成本、用地、用工、物流等多个维度精准施策,持续减轻企业负担。

政务服务优化方面,翠屏区建成2.3万平方米政务服务中心,实现32个部门530项事项“一站通办”,推行“5+2”“全天候”服务和帮办代办,累计办理5.3万件次“全天候”事项,大幅提升企业办事效率。在翠屏区政务服务中心,刚办完项目备案手续的某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王先生满意地说:“以前跑几个部门等好几天是常事。现在一个大厅、一个窗口基本搞定,周末也能办,还有专人帮办,效率高太多了!省下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成本啊。”相比四川省内“一窗通办”服务,翠屏区在多窗口无差别服务和代办次数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显著优化了营商环境。

用地方面,翠屏区创新推行土地出让金分期缴纳、“用地清单制”,并在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中探索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成功释放2128.7亩土地指标,服务62个重点项目,撬动城市资本下乡超12亿元。

用工成本方面,建成全市首家示范性零工市场,同步开发“戎城就业超市”线上平台,累计提供岗位超11.5万个,成功促成1.25万人就业;人力资源产业园引入69家服务企业,服务超1.8万家用人单位,外包派遣人数达14万余人,促进就业达70万余人次。

物流成本方面,翠屏区规划建设了多个现代物流园区,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推动电商云仓、冷链物流、智能仓储等新业态发展,区域综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效率。

翠屏区通过一系列的有效举措,降本减负的力度和成效显著,是全省县域经济服务企业的典范,既保障了企业正常运营,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创新“341”联系服务模式,惠企服务提质提效

近年来,翠屏区以“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为理念,首创“341”联系服务企业模式,构建“3个服务矩阵”“4项服务机制”和“1个线上服务平台”,打造全覆盖、闭环式、智能化的惠企服务体系。

我们成立了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区政府直属机构,组建了9个专业服务专班,配备245名领导干部,包保735户重点企业,实现精细化、一对一服务。”翠屏区行政审批和非公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讲道,企业综合服务中心针对企业诉求“有需必应”机制,确保568条诉求实时分解、快速处理,已办结235条;“无事不扰”机制推行“综合查一次”,企业执法检查同比下降68%;“说到做到”机制推动工业、建筑业等已出台政策加快兑现;“服务发展”机制则通过精准研判和动态调度,助力企业拓展东南亚、中东市场,扶持高成长企业政策申报,真正实现“送政策入企”。

负责包保联系多家企业的赵姓领导说:“我们就是企业的‘专属客服’。企业有问题,通过线上平台或直接找我,我们内部流转、限时办结。比如上周一家企业反映的用电扩容问题,我们协调供电部门,三天就给出了解决方案。”

翠屏区线上服务平台实现诉求受理、涉企检查、政策推送等功能的智能化管理,有效打通企业和政府间信息壁垒。这一套机制的创新,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生动实践,备受省内外关注。

梯度培育与多元解纷并举,激发企业活力护航发展

翠屏区坚持“载体+机会+政策+培育”四位一体模式,打造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建设41个创业园、专业楼宇和科技孵化器,新增企业500余户,带动就业超1万人。

在翠屏区长江工业园青年创业孵化基地,90后创业者小李正忙着调试他的智能硬件产品。“这里租金优惠,还有创业导师指导,对接了天使投资。从注册公司到产品小批量试产,孵化器提供了全链条支持,让我们能把精力集中在研发上。”据了解,长江工业园是翠屏区高标准打造的“民营经济专属园区”,其签约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46个,总投资548.5亿元,预计全面达产年产值超1000亿元,助力民营经济迈向规模化、集群化。

长江工业园(杨晓川 摄)

政策方面,翠屏区先后出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八条》等30余个惠企政策,累计兑现减免缓缴、留抵退税及各类奖补资金超20亿元,精准扶持培育“个转企”1300余户、“四上”民营企业455户和省市百强民营企业58家。

多元解纷机制完善,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成立历史遗留问题闭环工作专班,累计化解欠款10.2亿元;打造智慧法务区,聘请159名特邀调解员,涉企案件调解成功率达98%,挽回经济损失超13亿元。“很多涉企纠纷,特别是合同、劳资纠纷,通过调解高效化解,成本低、不伤和气。我们调解成功率达到98%,企业不用动不动就打官司,省时省钱。”这些举措营造了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护航。

国企带民企,资本招商“以投带引”深度融合

近年来,翠屏区探索“国企带民企”新路径,通过国企参股、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区属国企三鼎公司入股中全通,促进双方项目协同,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09亿元,同比增长13.2%。目前4家国企参与12家民企股权投资,资金达4.38亿元。

中全通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国企入股不仅是资金支持,更带来了稳定的业务协同和信用背书。在复杂市场环境下,这种深度绑定让我们更有底气和韧性去开拓新业务。”

翠屏区依托五粮液产业链优势,推动盛佳包装、绒州玻璃等18户民企集聚发展,实现产业链抱团式成长,园区营业收入达到2.09亿元。完善职工宿舍、食堂、文体设施,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促进员工稳定与生产效率提升。

此外,翠屏区积极组建市区一体化产业基金,依托600亿元市级基金矩阵,计划规模5亿元,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动力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撬动逾11亿元社会资本,实现“基金+园区+产业链”联动招商,促进项目快速落地。

下一步,翠屏区将继续深化融资增信、降本减负等改革措施,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升级,拓展“银政担企”信用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翠屏区行政审批和非公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讲道,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341”服务机制,强化诉求闭环管理,推行“解决一类问题、受益一批企业、助力一个行业”行动,推动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企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高质量发展成果助推宜宾经济再上新台阶。

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翠屏区以改革为犁,以服务为壤,深耕厚植,成功孕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民营经济“高产田”,民营经济在这片“沃土”的养分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刘洋洋 邱语 李林阳 图片由宜宾市翠屏区行政审批和非公经济发展局提供)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