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汪思源)“此次访学经历,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的固有印象——中国在自然保护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重新点燃了我内心对自然保护的热情。中国绝非一个破坏或忽视自然的国家。相反,它正以欧洲人从未想象的勇气和规模,推进自然保护事业。这种决心和行动,让我对自然保护的未来有了新的期待。”吉里·马内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武夷山。图片由吉里·马内克提供
2023年夏天,马内克首次踏足中国,参与了由商务部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官员研修班,开展了为期20天的访学活动。此后,他多次重返中国,实地参观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五个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图片由吉里·马内克提供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我在冬季的雪野里追寻到老虎的足迹,每一道爪痕都印着山林王者的威严,仿佛能听见雪下传来的沉步;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我触摸到森林的深邃与丰饶,苍劲的古木与周边层层叠叠的大红袍茶园相映成趣;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我幸运地聆听到清晨海南长臂猿在密林中的鸣唱,那声音穿透晨雾,像大自然的晨曲;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我在野外观测到一只成年野生大熊猫的身影,清晰听到了它低沉的咆哮,震撼又亲切;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野驴在草原上奔跑、羚羊在湿地边觅食,各类野生动物在这片净土上和谐共生。”马内克感慨道,“我忽然意识到,我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自然保护事业。”
“为了真正读懂中国生态保护的内核,我通过AI工具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与法律法规——甚至开始自学汉语,只为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马内克说,“在中国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我辞去了在捷克共和国的两份稳定工作,决定全身心投入探索中国的生态事业中——尤其是中国的国家公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新世界,我希望欧洲公众能够了解它,因为他们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谈到中国的实践,马内克非常震撼,“中国实施了天然林商业性禁伐政策,构建了一整套严格的自然保护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卫星、无人机、地面监控等多源数据,对自然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进行实时、精准的监控保护。这些举措不仅全面系统,更彰显了技术赋能生态保护的先进理念。”
“最让我惊叹的是中国在短短几年间取得的成果——从海南长臂猿种群的逐步恢复,到大熊猫栖息地的持续扩大,再到三江源生态的明显修复,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马内克赞叹道,“这样的成就既令人钦佩,更让世界看到了生态保护的无限可能。”
马内克强调,“中国为构建连贯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毅然启动了数万甚至数十万居民的搬迁工程——这一举措最初让我深感震撼。但更令我意外的是,中国并未让这些居民成为‘生态保护的旁观者’,反而为他们打开了‘守护家园的新人生’。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多数生态管护员为当地居民;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超过1.7万名当地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在欧洲,我们也做生态保护,但往往是‘把人赶出保护区’,让自然成为‘无人的荒野’。而中国不是——中国让居民成为‘保护的主体’,让他们在守护自然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忽然明白,自然保护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不是‘为了自然而牺牲人’,而是‘让人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当居民成为保护者,当保护成为生活,自然就不再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而是‘需要被守护的家园’。这种理念,比任何技术都更先进,比任何成果都更珍贵。”马内克说。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