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伊朗驻华大使馆,文玩古物点缀各个角落,诉说着波斯文明的前世今生。法兹里大使介绍,每个伊朗人在童年都会了解伊朗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学习他们的宝贵精神,在中国也有这样的文化传承,因此,两国的文明才能绵延不绝。
法兹里大使口中的古代英雄是什么样?在伊朗驻华大使馆邀请我们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栏目组得以了解他们的故事,从中领略伊朗人的精神。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的菲尔多西日暨波斯语纪念日活动上,中国学生们将传统波斯史诗诵唱与现代话剧表演结合,演绎了《列王纪》中“苏赫拉布与古尔德法里德”的故事;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两位同学演唱了衍生自《列王纪》的“扎尔与凤凰之歌”。场下的伊朗驻华大使馆官员、波斯语学者们交口称赞。
在波斯著名诗人菲尔多西所著的民族英雄史诗《列王纪》中,“中国”是诗人笔下神秘遥远的东方国度,常被描述为珍宝之邦。《列王纪》中,总共提到400余次中国,两国交往渊源之深厚可见一斑。
在伊朗,还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诗文:“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这句诗出自波斯文学巨匠萨迪的著作《蔷薇园》,如今不仅作为箴言悬挂在联合国总部,而且也成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理念和原则。
这句诗让人想起中国古代先贤的类似论述,如《论语·颜渊》中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中伊同为文明古国,在文学、哲学等方面有着诸多共通之处。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萨迪日纪念活动吸引了不少师生参加。这一活动旨在弘扬萨迪作品中蕴含的人道主义与和平精神,促进中伊文化交流互鉴。现场有学者表示,《蔷薇园》中许多关于为人之道的论述,比如富人应当关心穷人,而穷人也应保持操守与气节,这种仁爱、知足常乐的思想,与孔子倡导的“贫而乐,富而好礼”颇为相似。
在伊朗驻华大使馆内,不少伊朗工作人员都会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列王纪》中有名句,“知识无疆界”。如今,已有多所中国高校开设波斯语专业,伊朗越来越多年轻人把中文确定为应该学习的重要外语,中伊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