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以来,颍州区持续干旱少雨,旱情渐显,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群众抗旱保墒心情急切。颍州区迅速响应,结合访企入村专项行动,多管齐下全力推进抗旱保收工作,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群众点赞“颍州速度”
“今年3月份以来,降雨极少,地里旱情严重。我们公司在西湖镇路庄种植的100亩小麦,急需用水用电抗旱。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泵站还没验收,政府听到群众所需后,连夜通水通电,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颍州小麦品牌粮种植基地负责人难掩喜悦地说。这连夜的行动,正是颍州区快速回应群众抗旱诉求的生动例证。
三合镇三合行政村刘张庄的村民也曾反映,村里高标准农田的电机房设备损坏,影响灌溉。区农业农村局得知后,迅速与管护保险单位国元保险公司对接,技术人员即刻赶赴现场维修调试,很快机井便正常出水,村民又能顺利浇灌田地。
6月,马寨乡群众通过12345热线焦急反映灌溉机井无法使用,700多亩玉米地亟待灌溉。颍州区纪委监委高度重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整治,监督推动职能部门深入调查。原来是机井配套电力设备专线管理导致用电成本过高,部分行政村无奈报停变压器。
找到根源后,区农业农村局与供电公司多次协商,最终达成解决方案:新建项目输配电设施移交供电公司管理,采用低压计量,线路和变压器损耗费用由供电公司承担,群众仅付实际灌溉电费。6月14日,该项目区内180眼机电井全部通电,通电后的机井及时为玉米地“解渴”,保障了农作物生长,群众纷纷点赞。
多项举措应对旱情
颍州区委、区政府将抗旱保墒视为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的关键,召开专项工作部署会,迅速构建“区级包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网格化包保服务体系,通过大户带小户、互帮互助,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抗旱。
在水源拓展上,颍州区内外联动。加强与水利部门协作,借助全域水系连通和小微水体治理工程,清理疏通沟渠,引调水1364.9万立方米。依托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投入新建的93眼灌溉水源井和194套灌溉首部系统支援乡镇抗旱,对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块,通过村集体经济或群众自筹新建小口水井,让更多农田有水可用。
为保障灌溉设备正常运转,颍州区强化巡查维修。在机井处张贴联系电话方便群众反馈问题,组织各乡镇成立抗旱维护小组,常态化排查整改机井。截至目前,已维修灌溉水源井261眼,为抗旱灌溉筑牢设备基础。
在田间管理服务上,颍州区组织159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深入田间根据苗情、墒情制定个性化浇灌方案,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涌现出蜗杆喷枪、微喷带等新型节水方式,提高了灌溉效率。
此外,抗旱期间,颍州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人员对2019年以来建设的909眼机井排查调试,及时整改问题。各乡镇成立抗旱维护小组常态化排查,共排查修复问题机井267处。同时,对接供电部门保障线路畅通,为不通电机井送电,并张贴联系电话方便群众报修,确保机井正常使用,满足抗旱抢种需求。
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基础
在颍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成为“民生”工程。据了解,2024年颍州区争取上级资金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4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新建3万亩、改造提升1万亩。
“以前田间道路坑洼,机械下地不便,下雨时生产生活受影响。去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路好了、桥涵有了,灌溉更方便!”西湖镇村民感慨。还有村民提到,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干旱,高标准农田的机电井刚建好,政府就及时通水通电,解决了抗旱难题。
为确保工程利民,颍州区采取多项措施。规划上,采用“三下三上”实地调研,组织各方共同勘察设计,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宣传政策获得群众大力支持。管理上,从“事前、事中、事后”严把施工质量监管,构建“六位一体”质量保证监督体制,招聘村级质量监督员,委托第三方检测,开展回头看查漏补缺。制度上,明确多方参与的管护体系,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共建共管良好局面。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颍州区农田环境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引入现代技术设施,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三农”的关心支持。
“颍州区始终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抗旱保收工作,确保小麦等农作物长势良好,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颍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行动,通过面对面摸清难题,围绕问题干部答题攻坚,真正让群众看到行动见到实效。”(记者 张云山 通讯员 王东方)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