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发展经济、美化环境、繁荣文化、树立新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等等都是应有之义。该从哪里着手才能抓住要害、激活全盘呢?临泉县从培育“思如泉涌”思政工作品牌入手,引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融服务群众事项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让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入心、见行动,开辟了农村思政工作的源头活水,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注入强大力量。
“114”解决大问题
进入7月,连续的高温天气,让马具广最不放心村里种植大棚蔬菜的群众。他的小本本上记满了每家种植蔬菜的长势、用水、用电、销售情况。每天一大早,他都要到各家各户大棚里转转,防止出现缺水、漏电、高温影响蔬菜生长等问题。
马具广是临泉县滑集镇党委副书记、南杨小庄村党支部书记。自从探索出“114”农村思政工作法后,他就更忙了。每天都能接到群众电话,反映思想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马具广都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分类整理,统筹解决。
“之所以选择‘114’这个叫法,是因为这是电话查号的数字,好懂、好记、好用。”马具广说,“第一个‘1’就是一本账,我把群众反映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分类,共性的问题统一解决,个性的问题拿出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疙瘩、解决群众生活的难题。”
统一解决靠的就是第二个“1”即一场村头群众会。7月16日,南杨小庄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前就聚集了10多名群众,大家围坐一起召开“村头群众会”,重点解决蔬菜销售问题。
“最近天气炎热,蔬菜销售一家一户进行比较麻烦,而且卖不出好价钱。村里在县城开办有‘村超’,大家的新鲜菜可以统一销售给他们,可以省不少事,价格也公道。大家觉得咋样?”马具广一边看着手里的小本本,一边说着村里蔬菜销售的新渠道。
“中啊,这天出去卖菜能热死人,统一销售方便省事,价格也不吃亏,我同意。”群众纷纷表示同意。
思想上认同,行动上才能一致。通过“村头群众会”,群众反映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村里的决策能很快得到群众的认可。
类似的“村头群众会”,在南杨小庄村每周开一两场,田间地头、村头屋后,十几个板凳一围,村民就能聚在一起唠家常、提诉求。在平等交流沟通中,党的创新理论得以宣传,上级的惠农政策得以落实,基层的矛盾纠纷得以化解,老少爷们儿的心情越来越顺畅。
村民崔军(化名)与邻居因地界发生纠纷,村里多次调解,但思想上的疙瘩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马具广带领村干部,拿着卷尺实地丈量。
“按几何算法,上下底相加乘高除二,算好面积,麦收后跟承包户算收成,两家均分。”一套“数学解法”让人心服口服,双方纠缠多年的“地界心结”终于解开。
“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初衷是让群众满意、舒心。通过一本账、一场会,实现‘您说事,我记事,用心换心当回事;您有事,我问事,用心换心解决事;您烦忧,我解忧,用心换心变小事;您有难,我来帮,用心换心办成事’的目的。这就是‘114’工作法中的‘4’。”马具广说。
南杨小村是滑集镇通过“114”工作法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缩影。“一本账”聆听诉求,“一场会”凝聚人心,村干部的“四用心”付出换来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我们把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大道理变得更亲切、更生动、更容易接受。‘114’农村思政工作法推广以来,全镇累计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1000多条,召开村头群众会260余场次,统筹解决实际问题300多个。群众的思想通了,基层治理就顺畅多了。”滑集镇党委书记韩静说。
“连心桥”打通亲情结
孩子健康成长是老百姓最牵挂的事。随着时代发展,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推广,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出现极端事件,不少家庭为此苦恼。亲情结难道就无法解开么?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亲情沟通需求,临泉县陈集镇结合实际,创新“父母课堂”农村思政工作品牌,通过家长学习带动家庭进步,进而引领农村新风尚。通过搭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连心桥”来打通思想上的亲情结。
今年4月23日,陈集镇“父母课堂”首次开讲,吸引众多群众和老师参加。
讲座从家庭言语环境营造入手,引导家长学会与孩子进行平等、友好交流,摒弃以往命令式、生硬式口吻,让良性语言沟通成为父母与子女建立信任的基础,进而增进彼此的思想认同、思维同频、思路同向,减少不必要的语言霸凌,让亲情成为家庭和谐的黏合剂。
“听了讲座很受启发。我们虽身为父母,却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以前和孩子沟通语气生硬,多是命令式的,动不动就对孩子吵一顿,缺乏关爱和柔情。以后我要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庭充满温馨。”陈集镇东王营村群众吴凤霞说。
“课堂上,我们更注重家长对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家风家教等方面的学习,让父母成为孩子实践行为的模范,着力塑造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家庭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陈集镇宣传委员姜艳芳说。
一方面教会家长如何当好父母,另一方面引导孩子如何当好子女。陈集镇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魏野畴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孩子们通过战场上留下的实物和展陈了解我们国家经历过的苦难,让他们懂得父母为家庭、为抚育他们成长付出的艰辛努力,引导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国家。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的现状,陈集镇组织开展“心理游园会”,讲解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让父母与子女通过游戏等方式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
6月28日,陈集镇素质教育成果展在临泉县博物馆举办,展示了一大批优秀书法、绘画、立体造型、航模机器人等作品,这开了乡镇文化活动在城区举办的先河。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是由父母和子女共同创作的。以文化作品为媒,不仅提升了家庭的文化素养,还进一步增进了父母与子女的亲情。
在“父母课堂”上,陈集镇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史”教育、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亲子活动”“心理咨询”等活动中,于潜移默化中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文明新风、践行文明理念,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大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从父母教育做起,着力搭建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桥梁,家庭和睦了,矛盾纠纷相应就少了,社会才能安定,发展才有了良好环境。”陈集镇党委书记王雷说。
“故事会”引领新风尚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家庭和谐、社会进步的顶梁柱。如何发挥女性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临泉县高塘镇做了有益探索。
今年5月23日,临泉县高塘镇“巾帼聚力 乡风润心”思政故事会在高塘社区举办。活动以村嫂群体的先进事迹为主线,通过鲜活的故事宣讲、互动交流、情景再现等方式,展现基层妇女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的“半边天”作用,凝聚起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
“在疫情期间,我带头发起本村的妇女组建‘邻里互助队’,带领20余名村嫂为孤寡老人送药送菜,帮助留守儿童线上学习,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邻里解决了困难,自己心里踏实,累点苦点没有啥。”村嫂张启英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时显得格外平静。
“帮助别人、提升自己”是高塘镇“高塘大嫂”志愿服务队的宗旨。这支队伍成立以来,成为助老解困、调解纠纷、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
“我们创办‘故事会’的目的,就是动员农村妇女这支队伍参与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来,通过讲述她们自己在服务群众中的故事、感想、收获,来激励志愿服务队员扎根农村、无私奉献的斗志,吸引更多农村妇女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让‘故事会’成为传播新思想、推介新经验、引领新风尚的重要阵地。”高塘镇妇联主席李秋菊说。
“故事会”还设置了“故事讲述+情景还原”环节。在“村嫂的一天”情景短剧中,再现了村嫂入户宣传政策、调解家庭纠纷、组织文艺活动的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基层妇女工作的细致与艰辛。
为讲好“故事会”,高塘镇加大对镇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在全县乡镇中率先创办“青年夜校”,邀请县直相关单位专业人员,对镇村青年干部、农村妇女进行理论素养、“四史”教育、新闻写作、办公技巧、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做好农村思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让“故事会”有了深厚的根基。
高塘镇还不断扩大“故事会”的参与范围,让在工作岗位上有付出、有成效的镇村干部和群众都能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分享与探讨中凝聚起推进农村思政工作的共识。
“故事会”的背后,是一桩桩、一件件群众看得见、可感知的实事。通过不懈努力,高塘镇在发展生姜、红薯、药材等特色种植,系统改善交通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培育“一鹭有你”志愿服务品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故事会’是一场精神洗礼,也是一次行动动员。通过讲好‘她故事’、弘扬‘她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让乡风文明理念见诸行动,农村思政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高塘镇党委书记陈雷说。
“美好生活需要衣食住行等‘硬装’,还需要思想健康、阳光向上人生态度等‘软包’。我们在推进农村思政工作中,融合历史、人文、红色文化、先进典型等丰富资源,整合理论宣讲、文旅讲解、演讲朗诵等人才队伍,开展系列宣讲活动、视频比赛、情景剧创作等活动,致力打造‘思如泉涌’思政工作品牌,让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路径如泉河水那样浩浩荡荡、奔涌向前。”临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少山表示。(赵怀勇)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