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众周刊 > 正文

临泉县:书记领办“小项目” 激活乡村“大治理”

时间:2025-08-11 20:57:56

  在临泉县瓦店镇侯寨村崭新的文化广场上,村民刘田英正和邻居们跳着欢快的广场舞。“以前羡慕城里人有活动场所,现在村里也有了!”这片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广场,不久前还是臭气熏天的废塘沟壑。村党支部书记侯春雷主动领办治理项目,短短一个月便让这片荒地焕然一新,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凝聚乡情的“幸福港湾”。

  侯寨村的蝶变是临泉县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县,临泉直面治理难题,推深做实“有事找书记”工作机制。全县28个乡镇(街道)、406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变“被动接单”为“主动领题”,以“切口小、接地气、能见效”的领办项目为抓手,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精准把脉:变“等诉求”为“找痛点”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临泉县以“网格问需”破局,依托全域覆盖的网格体系,组织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六访六记”,深入群众收集民情民意。同时,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走访机制,形成“群众点题、书记领题”的良性互动。

  陈集镇曾因巷道坑洼导致村民出行困难、产业发展受阻。党委书记王雷领办项目后,通过“政府补贴+村民自筹”的方式,一年时间修建了374条巷道,总长23.756公里,连起全镇15个自然村,让近万名村民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困境。“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行很方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民生项目落地生根,群众满意是标尺。城关街道流鞍社区有处老旧小区的污水外溢问题时常困扰着居民,社区书记多方协调,最终彻底解决了这一顽疾。田桥街道沈泉社区则多次组织社区、物业、充电桩公司、业主代表四方协商,对牡丹苑小区充电桩全面整改,满足群众充电需求,解决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问题。“能感受到政府真把咱的事放在心上办!”业主李大哥的称赞,是对治理成效的最好肯定。

  多元共治: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临泉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统筹作用,构建“书记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共治机制,确保项目高效推进、难题有力破解。

  陶老乡陶老村一道街长期被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环境脏乱差,百余商户联名诉苦。村党支部书记领题后,迅速协调市政、环卫等多部门联合勘查,共同推动绿化带硬化改造方案落地实施。项目既疏通了交通“堵点”,又探索出一条商户自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长效治理新路径。

  城南街道新城社区面对矛盾纠纷化解难题,创新组建“122调解队伍”——由社区书记一线攻坚,信访、拆迁领域“银发调解团”以情化结,司法所、派出所提供专业法治支撑,成功化解了物业、家庭等各类纠纷23起。针对老城区夜间治安痛点,城关街道城中社区书记整合派出所警力、物业安保、志愿者力量,组建“夜巡队”,加密重点区域巡查频次,并加装监控照明设施,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夜间治安水平。“现在晚上带孩子遛弯,心里踏实多了!”居民姚女士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振兴赋能:变“解近忧”为“谋长远”

  临泉县将书记领办项目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既解决群众眼前急难愁盼,更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人居环境改善和文明乡风培育等,为乡村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田桥街道前王楼社区集体经济薄弱,街道党工委书记主动领办“乡村振兴厂房建设”项目,谋划建成一座产权归街道所有、收益反哺社区的标准化厂房,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吕寨镇立足本土优势,发展特色果蔬种植6400亩,培育桃园、果蔬等特色农业经营主体18家,带动群众多元化增收,全镇每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4万元。

  谭棚镇宋营村书记领办“暖民心·惠乡亲”项目,新修11条巷道,安装53盏路灯,组织村民每周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对表现突出家庭发放扫把、垃圾桶百余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定期开展政策上门服务,发放各类宣传明白纸4000余张;对村内413位七旬以上独居老人实行网格化包保管理,提供建立健康档案、巡诊问需、打扫卫生、代买帮办等服务,村民幸福指数明显攀升。

  2025年以来,临泉县三级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435个,高效化解民生难题1.44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6%。从泥泞小路到幸福巷道,从纠纷频发到邻里和睦,从产业薄弱到增收稳定……临泉县以“小项目”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和全面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板。现在,“有事找书记”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成为了临泉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与依赖。(任蕾懿)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