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化肥怕假,种庄稼犯愁,现在供销社啥都管,就为了让乡亲们种地心里踏实!”即将进入秋种时节,颍泉区伍明镇巩庄村党总支书记李文海,望着一排排码放好的麦种,坚毅的目光中流露出喜悦。
2021年以来,颍泉区用三年时间搭建起“1+7+100”服务体系。即1个区级综合服务中心、7个镇基层社、100个村基层社,以公司化运作激活“老供销”的新活力。如今,遍布乡村的供销社不仅是服务“三农”的平台,更成了乡亲们身边的“贴心人”,在农资供应、全链服务、民生改善中传递着温暖,让乡村振兴的画卷里满是“人情味”。
把“放心田”种在乡亲心坎上
“李书记,今年小麦种还是按去年的标准来,供销社的种子靠谱,俺们信得过!”收完了玉米,巩庄村党总支书记李文海就接到了村民们的“订单”。2021年,巩庄村依托供销社搞土地托管,起初只有900多亩地,如今已覆盖全村5000多亩耕地,不少周边种植大户也主动找上门。
“过去地块零散,大型机械进不来,打药、收割都得挨家跑,累得够呛还不划算。”李文海记得,为了让乡亲们安心,供销社推出全程托管、半托管、点餐式三种服务,无人机、大型耕种机齐上阵,从翻地、播种到收割,全程“一条龙”服务。更让村民暖心的是,供销社直接对接厂家采购化肥、种子,按成本价供应,算下来一亩地能省近200元。
“不管年景好坏,每亩地保底800元。挣的多了,还能给群众额外分红!”村供销社这样的承诺,让巩庄村的群众彻底放了心:不用下地干活,年底还能拿不少钱,闲了就去村口供销社的生活超市逛逛,买东西方便得很。如今,巩庄村的供销社超市成了村民日常聚集的“小据点”,柴米油盐一应俱全,解决了群众“购物远”的难题,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让乡亲们的日子“有滋味”
“孩子结婚的宴席定在‘新风堂’吧,500块一桌,菜好还省钱,不用操心啥!”周棚街道殷溜社区但凡有筹备婚事的村民,都会主动选择“新风堂”。今年夏天,该社区利用两层新建房打造的“新风堂”一亮相,就成了乡亲们的“香饽饽”——一层是供销社便民超市,柴米油盐、日用品琳琅满目;二层是宴席场地,红白喜事都能办。
“以前办场婚宴,在饭店最少得800元一桌,还得自己找厨师、备食材,忙得脚不沾地。”周棚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时小龙介绍。为了杜绝攀比浪费,“新风堂”还定下一个规矩:餐标只分500元和600元两档。群众认为菜比饭店丰盛,供销社的人还帮着布置场地、安排服务,办事的主家只需要迎来送往,“新风堂”让他们省心又有面子。
“目前‘新风堂’已办了近30场宴席,为社区挣了8万多元,还赢得了周边乡镇乡亲的青睐,不少人专门来这里办喜宴。”时小龙说。
而在一层的超市里,快递收发点总是热热闹闹。门口的广场上每晚都有广场舞,乡亲们跳完舞顺便买些生活用品。有人忘带钱,说一声先拿走,回头再送过来,都是老街坊,信得过。”超市负责人笑着说,“超市还搞了积分兑换,村民做了好事就能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现在大家争着做好事,社区里的风气越来越好了。”
“供销红”照亮乡村幸福路
“家人们,这是咱自己种的豆子榨的油,纯物理压榨,香得很!”在宁老庄镇曹寨村,村书记化身“网红主播”,在直播间里推销五谷杂粮、食用油,一年能卖60多万。今年,该村还办了“油葵节”,遍地的油葵吸引游客来打卡,油葵加工成成品油后,通过直播间、商场等渠道销售,单这一项就能让全村增收不少。“以前粮食收了只能拉到镇上卖,现在供销社帮着卖,价格高还不愁销路,咱种地更有奔头了!”村民们笑着说。
“刚开始,不少人说‘市场都饱和了,搞供销社没用’。”颍泉区供销社党组副书记、监事会主任王震回忆改革初期。彼时,缺懂经营、能扎根乡村的人手,村集体发展没路径、没抓手,连乡亲们急需的农资、生活用品都没有稳定的供应网络,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但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让供销社重新活起来,帮乡亲们办实事。”
为了找人才,区里从900多名村级后备干部中选拔“干将”;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供销社采用“村级集体控股、区社参股”的模式,带动村集体增收;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区供销社东奔西走找靠谱的厂家,把优质农资、生活用品直接送到乡亲们“家门口”。
如今,供销社成了乡亲们的“靠山”,挣的钱都用在了村民身上:考大学的学生有助学金,高龄老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由村里缴纳,路、桥、灯等基础设施维护完善也不用再愁钱从哪来,实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干群关系在便民服务、农产品销售等具体工作中不断密切。
“以前干群见面总说家长里短,现在聊的是‘今年托管多少地’‘农产品怎么卖’‘挣了多少钱’‘为村里办了哪些事’。”王震说,看着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下一步,颍泉区供销社将继续深耕‘三农’领域,牢牢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持续优化便民服务网络,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在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更多乡亲享受到改革红利。”(记者 张云山)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