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泉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有事找书记”为抓手,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管理模式,有效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深度转变,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建章立制,筑牢积分治理“基础桩”
健全制度体系。临泉县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出台积分制管理相关文件,明确积分内容、评分标准、运行流程及结果运用方式,构建起规范化、可操作的积分治理框架,为积分制落地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细化积分指标。围绕“文明乡风、人居环境、公益志愿、遵纪守法、孝老爱亲”五大核心类别,设置积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清单内容涵盖“美丽庭院”创建、秸秆禁烧、矛盾调解、孝老爱亲等重点工作,实现积分内容与村规民约、乡镇(街道)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确保积分管理贴合乡村实际需求。
规范运行流程。建立“村民申报-网格员核实-村级评议-公示公开-积分录入-兑换奖励”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保障积分评定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其中,白庙镇孟楼村创新推行“专人登记、现场拍照、即时录入”流程,从源头杜绝“人情分”“关系分”,提升积分制公信力。
建强阵地,打造积分兑换“实体站”
建设“积分超市”。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在全县范围内建成“积分超市”345个。截至目前,累计兑换超5.2万人次,直接惠及6万余人,让积分管理有了实体载体。
拓宽资源渠道。通过“财政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多元筹资模式,整合帮扶单位、爱心企业、热心人士等多方资源,持续补充“积分超市”物资储备,确保积分兑换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丰富兑换内容。除米面油、洗衣液等生活必需品外,进一步增设文具、书籍、体育用品、农资用品等物品种类,覆盖不同家庭的实际需求,让每一户村民都能通过参与积分活动获得实惠,提升参与积极性。
宣传引导,营造全民参与“新风尚”
创新宣传方式。综合运用“村村通”广播、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媒介,结合线下宣传活动,全方位解读积分制政策,营造“积分改变习惯、文明融入日常”的浓厚氛围,让积分理念深入人心。
发挥典型带动。将积分结果作为“临泉好人”“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如陈集镇各村每月评选积分先进模范并择优向上推荐,已成功培育县级“美丽庭院”8户、市级“美丽庭院”1户。
推动网格联动。充分发挥网格员、党员、村民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入户走访、田间宣讲等方式,“面对面”讲解积分政策、操作流程,引导群众从“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从而形成“人人争积分、户户讲文明”的良好治理氛围。
聚焦实效,提升基层治理“软实力”
化解矛盾纠纷。将矛盾调解、邻里和睦等纳入积分正向指标,鼓励村民主动参与村内矛盾化解,推动“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积分制实施以来,临泉县村级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6%,有效维护了乡村和谐稳定。
改善人居环境。以积分激励为抓手,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河道清理、村庄绿化等环境整治行动,乡村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成功创建省级和美乡村205个,为群众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助推乡风文明。将积分制与移风易俗工作深度结合,对红白事简办、抵制高价彩礼、厚养薄葬等文明行为给予积分奖励,逐步扭转陈规陋习,培育文明节俭新风尚。老集镇南刘寨村通过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暨积分超市兑换活动,吸引大量村民踊跃参与,文明家庭覆盖率明显提升。
助力产业发展。探索将参与集体经济项目、参加技能培训等纳入积分范畴,激发村民创业就业热情,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户增收。单桥镇创新将积分与信用评级挂钩,信用积分高的村民可在贷款授信、项目扶持、评优评先等方面享受政策优先待遇,进一步释放积分制的激励效能。
临泉县通过积分制管理,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推动“村里事”转变为“大家事”,以文明乡风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大活力,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实践经验。(任蕾懿)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