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中老年人口规模扩大,白内障与老视作为高发眼病,已成为不少中老年人的“双重困扰”。围绕这两种眼科疾病进行协同干预和数字化技术赋能,正成为眼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突破口。
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80%,9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90%。《2023中国老花眼人群洞察报告》则显示,35岁以上老视人群约3.9亿人,52岁以上老视发病率接近100%,但67.85%的老视患者未获规范矫正。
专家表示,传统单一诊疗模式与经验化操作已难以适配细分领域的精准需求,行业正通过模式创新与技术升级破解这一难题。
在中老年眼病诊疗中,白内障与老视常伴随发生,患者多存在合并眼底病变、青光眼等并发症,“单病单治”的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这一细分领域的核心突破,在于多学科资源的整合与服务模式的重构。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爱尔眼科北京地区副总院长张丰菊说:“传统模式下,患者要辗转眼科多个科室挂号、检查、评估,流程繁琐且易漏诊。老视患者的需求早已超越‘配副老花镜’,更需要‘个性化、精准化、全程化’的视觉健康服务。”
当前,行业已出现以“老视管理MDT(多学科)学组”为代表的协同机制,整合屈光、白内障、视光、青光眼、眼底病等多领域专家资源。记者了解到,爱尔眼科将在全国30余座城市落地“老视矫正门诊”,提供从术前10余项指标评估(涵盖眼表、眼底、眼压等),到个性化方案设计(如老视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激光矫正等),再到术后远中近视力、散光等综合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彻底打通协同诊疗的流程壁垒。
从临床实践看,协同诊疗已展现显著价值。通过白内障摘除术联合老视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患者可同步解决两种眼病困扰,这已成为国际主流的治疗方案。而我国通过多学科协同,正逐步缩小与欧美在技术应用上的差距,协同诊疗体系的完善将为这一细分领域打开增长空间。
白内障手术作为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手段,其精准度直接决定术后视觉质量,而切口散光、撕囊参数、人工晶体位置等关键环节此前长期依赖医生经验,易产生人为误差。如今,数字化导航技术的普及与标准化,正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技术底座”。
近日,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王勇在解读行业首份《数字化导航白内障手术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时强调:“这份共识基于大量临床实践与数字化技术探索的成果,从术前精准评估、术中智能导航到术后效果追踪,系统梳理了数字化技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标准与规范。”《专家共识》从技术原理、常用系统、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流程、风险应对等六个维度,为数字化技术落地提供了“行业标尺”。
业内人士表示,在实际应用中,数字化导航技术已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通过融合影像引导、AI算法与计算机辅助,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数字化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正推动手术从“合格”向“优质”升级。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