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道道闪电划破夜空,为盛夏合肥之夜留下了难忘的印记。7月16日夜间,安徽省包括六安、安庆、铜陵等地遭遇强对流天气,合肥地区更是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根据安徽省DDW1全闪观测系统探测数据,16日20:12至17日02:54,合肥地区强对流过程闪电次数高达13569次。网上还流传出一张闪电延伸到巢湖湖面的照片,宛如“龙饮巢湖”,引发热议。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从雷电流强度来看,本轮雷电强度不算很强,但因为发生在夜间,闪电数量多、频次密集,并伴随着大风和降水,看上去较为“壮观”。
合肥一夜闪电13569次
夏季是雷电高发期,我国雷电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其中6-8月为高发时段 。合肥在夏季也常有雷电天气,对比历年数据,虽然此次闪电次数较多,但在强对流天气下,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并非异常。不过16日夜间,频频点亮夜空的闪电震撼很多市民。根据安徽省DDW1全闪观测系统探测数据,2025年7月16日20:12至2025年7月17日02:54,合肥地区强对流过程共发生闪电13569次,其中云闪6201次,云地闪7368次。云地闪中,正地闪共2983次,平均雷电流强度为24.18 kA;负地闪4385次,平均雷电流强度为-17.04 kA。
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安徽全闪定位探测系统由在合肥、六安、安庆、铜陵等地布设的17台DDW1型全闪定位探测仪组成,可以监测云闪和云地闪的发生时间、位置和雷电流强度等参数。从雷电流强度来看,本轮雷电强度不算很强,但因为发生在夜间,闪电数量多、频次密集,并伴随着大风和降水,看上去较为“壮观”和“唬人”。
“龙饮巢湖”奇景刷屏背后 专家解析雷电奥秘
16日夜间,当闪电划过巢湖的上空,一道干脆利落的闪电如银蛇般自云端垂至湖中。随后,“龙饮巢湖”的奇观迅速在网络传开,既引发网友对自然伟力的惊叹,也让公众对雷电现象的好奇与日俱增。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这震撼一幕的形成,源于强对流天气中积雨云底部积聚的强负电荷与地面形成的电势差。巢湖作为自然水体,富含电解质的特性使其成为优良导体,当电荷积累突破临界值时,便促成了这场“天地对话”。由于当晚合肥地区共监测到闪电超1.3万次,密集的放电活动为这一奇景埋下伏笔。
“壮美背后暗藏风险。”合肥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许霞特别提醒,雷暴期间的开阔水域堪称“高危地带”。自然水体因含矿物质,导电性远高于纯水,极易成为雷电放电的目标。她强调,若此时身处湖面船只,需立即躲入封闭船舱,远离金属栏杆等导电部件,必要时采取蹲低姿势减少身体暴露面积。
【安全小链接】
一、户外避险关键步骤
预警识别与撤离
收到强对流黄色预警或发现积雨云堆积、闪电频发时,立即寻找封闭建筑躲避,避开山顶、楼顶等制高点。
遵循“双30原则”:闪电后30秒内听到雷声(雷电在10公里内)必须撤离;雷声停歇后至少等待30分钟再外出。
紧急避险姿势
无遮蔽物时,双脚并拢蹲下,双手抱膝,低头蜷缩(减少跨步电压风险)。
远离树木、电线杆、金属栏杆等导体至少5米,切勿手持金属物品(如雨伞、高尔夫球杆)。
交通工具避险
车内关闭门窗,避免接触金属部件(车身可形成“法拉第笼”效应保护乘员)。
水上船舶立即回港,远离甲板金属设备。
二、室内防护强化措施
阻断雷电侵入路径
关闭门窗,拔掉电器插头(尤其电视、电脑),远离水管、燃气管道等金属管线。
避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雷电可能沿水流传导)。
特殊场所防护
易燃易爆场所需每半年检测防雷装置有效性。
景区应建立雷电应急叫应机制,实时疏散游客。
三、水域及山区高风险场景
巢湖、万佛湖等开阔水域:雷暴期间严禁停留岸边或游泳,水体导电性极强易引雷。
皖南山区:及时离开山脊、悬崖,不触摸潮湿岩壁,分散躲避(人员间距≥3米)。
四、急救与误区纠正
雷击急救:
立即对伤者实施心肺复苏(雷击常致“假死”),扑灭衣物火焰用厚织物包裹伤处,转送医院。
常见误区:
“靠近避雷针更安全”:实为引雷装置,周围电荷密集需远离。
“手机引雷”:电磁波不导电,但高处使用仍危险(主因位置而非设备)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周梅/文 李冠玉/摄)
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