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安民生社会 > 正文

高温持续,降水稀少 !“五问”安徽当前旱情

时间:2025-07-25 10:22:25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进入7月份以来,我省多地持续高温,降水稀少,全省各地已出现不同程度旱情。24日记者采访了安徽省气象局多个部门,对当前旱情做出全面分析。

  一问:当前我省旱情发展情况如何?

  安徽省气候中心:7月以来(7月1-23日)全省平均降水量32.1毫米,较常年同期(180.6毫米)偏少82%,为历史同期最少。沿淮淮北降水量9.3毫米,偏少95%,为历史同期最少;江淮之间57.3毫米,偏少68%,为历史同期第7少;沿江江南38毫米,偏少80%,为历史同期第5少。

  未来十天我省大部多晴热高温天气,沿淮淮北地区旱情蔓延发展,部分地区有中度及以上旱情,预计安徽省未来十天农业干旱气象风险等级分布为: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江淮东部和江南西部风险高,其中亳州、阜阳、淮南、淮北以及蚌埠的部分地区为风险很高。高温干旱叠加可能造成淮北地区夏玉米和夏大豆生殖发育受阻,影响夏玉米抽雄吐丝和夏大豆开花授粉。

  二问:气象部门能否采取人工增雨的方式来缓解旱情?

  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目前全省各地市已有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宿州、淮北、阜阳、蚌埠、淮南、池州、滁州、宣城、芜湖、铜陵、六安大部、合肥大部、安庆大部、马鞍山大部和黄山市局部有增雨作业需求。

  气象专家介绍说,人工增雨作业虽然可以助力旱区旱情缓解,但并不能凭空造雨,需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要形成降水,云必须满足水汽充沛、有一定的上升气流、有足够多的凝结核或冰核才行,只有云水资源丰富的云系才有增雨价值。在此情况下,各地选择飞机和地面等合适的催化作业装备,搭配冷云或暖云等不同催化剂,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进行人工影响,实现人工增雨。

  据预报,24-25日我省南部多雷阵雨天气,各地将抓住24-25日我省南部和26-30日全省的有利作业条件,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助力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水保障。

  三问:2022年安徽遭遇罕见旱情,今年目前旱情与2022年相比程度如何?

  安徽省气候中心:2022年汛期降水持续偏少、高温日数异常偏多,自7月下旬起,淮河以南出现严重伏秋连旱,持续130天(7月22日-11月28日),中旱及以上日数达87天,为历史同期第二多(略少于2019年),区域性干旱过程强度位列历史第三位,次于1978年和1966年。

  今年7月1日出梅后,我省持续高温雨少,气象干旱发生发展,截至7月24日,沿淮淮北、江淮之间东部和沿江西部中旱及以上,其中10个县(市)重旱。

  与2022年相比,目前我省干旱主要位于沿江江北,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及2022年。

  四问:即将到来的7号台风“范斯高”会不会缓解安徽旱情?

  省气象台:根据目前预报,即将到来的7号台风“范斯高”将于24日傍晚移入东海南部海面,并向浙江南部到福建北部一带沿海靠近,强度逐渐减弱。受其外围影响,27日至30日我省有一次降水过程,其中29日沿江江南部分地区有中雨。但由于台风强度较弱,总体降水量不大,对旱情缓解作用有限。

  受台风外围影响,26日至29日沿江江南高温天气略有缓和,最高气温31~34℃,江北维持晴热高温天气。30日后全省高温天气将再次发展,其中8月1日至2日淮北局部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

  由于台风路径还存在不确定性,请持续关注气象部门滚动更新的实时预报。

  五问:农业生产该如何应对当前旱情?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农业气象中心联合建议:未来我省持续高温酷热天气,旱情发展蔓延,可能对在地作物生长不利,应做好防御措施。

  1. 淮北地区夏玉米、夏大豆等旱作物应及时抗旱、灌溉补墒,进行一喷多促,提高植株抗逆境能力,防范高温、干旱叠加发生造成的不利影响。

  2. 淮河以南地区应及时调度水源,灌溉建立深水层,结合病虫防治,加强叶面肥、抗逆生长调节剂等一喷多促措施,主动防御高温、干旱天气叠加对水稻的不利影响。

  (记者 苏艺)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