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水本是消夏好选择,但近日“食脑虫”三字成了热搜,让人们对夏日嬉水多了份担忧。什么是“食脑虫”?到底有多危险?在哪些情况下会被感染?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儿童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李媛媛,她表示,游泳嬉水时只要讲卫生,就不必对“食脑虫”过分焦虑。
“食脑虫”是一种俗称,学名“自由生活阿米巴”,本身并不是一条虫,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肉眼无法看见。
“食脑虫主要包括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巴拉姆希阿米巴及棘阿米巴。”李媛媛说,“虽然名字听起来挺浪漫,但阿米巴原虫侵入人体中枢神经后会迅速繁殖,然后沿着脑膜向脑中心部位播散,从而导致颅内感染,因而被称为‘食脑虫’,但感染这类疾病概率很小,不必怕它。”
“食脑虫”有哪些感染途径?
李媛媛介绍,“食脑虫”主要感染途径为污染水体通过鼻腔进入体内。“在湖泊、温泉、河道、未规范消毒的游泳池等温暖的淡水环境中嬉水时,若水流不慎呛入鼻腔,‘食脑虫’则可能沿嗅神经侵入大脑。”她补充,使用未煮沸的自来水、井水或河水冲洗鼻腔,病原体也有可能会通过鼻黏膜侵入。另外,还可通过皮肤伤口或特殊接触后被感染。皮肤破损处接触污染源、湿润土壤时,巴拉姆希阿米巴也可能从伤口潜入人体;佩戴隐形眼镜游泳、泡温泉时,棘阿米巴可附着镜片,引发角膜炎等。
李媛媛说,饮用被“食脑虫”污染的水体并不会造成感染。“食脑虫”也不会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在人与人间进行传播。当皮肤无伤口时,亦无风险。海水因盐度高,“食脑虫”也无法生存。
“食脑虫”是一种新型病毒吗?
李媛媛说,感染“食脑虫”这类疾病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之前的报道并不多。感染了也并非不治之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她提醒,由于该病初期无特异性表现,所以若在“温暖淡水呛鼻”后一周至两周内,出现高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硬等表现时,应立刻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近期的嬉水史,避免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如何避开安全隐患,李媛媛给出“设四道防线”的防护建议:第一道是鼻腔防护。在进行潜水、跳水及游泳等水上活动时佩戴鼻夹。在喷水乐园、嬉水喷泉等处别让水柱直冲孩子的鼻孔。避免在浅水区翻搅淤泥。第二道是安全洗鼻。洗鼻只用烧开冷却的自来水、正规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不要用龙头水直接洗鼻。第三道是隐形眼镜安全。不佩戴隐形眼镜游泳、泡温泉及洗澡,不用自来水冲洗镜片。第四道是伤口防护。如果皮肤有破损,尽量避免下水,如果无法避免,应包扎后再接触水体或湿润土壤。
李媛媛表示,夏日嬉水是件快乐事,做好健康防护,才能既享清凉,又远离安全隐患。(记者 陶妍妍)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