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安民生社会 > 正文

池州16岁女孩捐骨髓和干细胞救父

时间:2025-08-12 13:14:39

  小丽在采集干细胞。

  45岁的父亲疏迎泽被确诊为慢性白血病,与16岁的女儿小丽(化名)配型成功后,女儿忍着疼痛与害怕毅然为父亲捐献骨髓和干细胞。因疏迎泽还一直在苏州诊疗,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电话采访了同在苏州陪护的疏迎泽妻子陈俊女士。

  幸福的家庭遭遇不幸

  这原本是一个普通幸福的家庭,疏迎泽是当地一家工厂的普通职工。在今年4月10日一次常规的体检中发现,疏迎泽的白细胞数值异常偏高。次日,夫妻俩赶往池州市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慢性白血病。这让夫妇俩震惊不已,“全家都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天下午,他们就转至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穿检查最终确诊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一种严重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医生表示,骨髓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案。为寻求更权威的治疗,5月6日,他们又辗转来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幸运的是,16岁的女儿小丽与父亲配型成功,“当时觉得看到了光,女儿就是他爸爸的希望”,陈俊回忆道。

  7月16日,移植手术按计划进行:连续2天回输干细胞,1天回输骨髓。如今,疏迎泽已成功出舱,进入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接受抗排异、抗感染治疗。但医生的话时刻提醒着陈俊:“移植有价,排异无价。”尤其是前三个月,由于疏迎泽的骨髓和造血环境都已受损,如同“坏种子种在坏土壤里”,免疫力几乎为零,任何一点感染或排异反应都可能危及生命。

  顶着疼痛与害怕捐骨髓

  为父亲捐献骨髓和干细胞的过程,远比小丽最初想象得更漫长。由于既要捐献干细胞,又要进行需全麻手术的骨髓捐献,她比普通捐献者提前十天办理入院做一项特殊的准备——为自己“备血”。“医生说孩子年纪小,尽量不用异体血,就让她提前存自己的血,供骨髓移植当天回输用。”陈俊回忆介绍。

  陈俊介绍,女儿先后放了两次血:第一次400ml,顺利存入血库;原计划总共准备800ml,可第二次采200ml时,或许是太紧张,血液很难抽出,最终只能作罢。为了顺利完成干细胞采集,女儿连打了5天动员剂后,才进入采集环节。随后的骨髓捐献过程更让人心疼:早上8点不到,女儿就被推进手术室,直到11点才出来,术后直接被送往重症监护室观察。

  “在重症室住了一晚,第二天我才把她接出来。”陈俊说,女儿起初以为捐献“像献血一样简单”,直到采干细胞那天,她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双手插着输液管,纤细的血管让采集流程比别人多花了一个半小时。“结束后她拉着我的手,小声说‘妈妈,有点疼’,我才知道孩子一直在强撑着。”说到此,陈俊的声音哽咽了。

  住院前一晚,想到即将独自面对的骨髓手术,女儿躲在被子里哭了,“她说害怕,可又反复念叨‘爸爸在等我’,最后咬着牙说‘我不怕’。”这个总是故作坚强的女孩,第一次在母亲面前流露出脆弱。

  如今,女孩在池州老家由舅舅照料,每天去舅舅家吃饭,其余时间独自在家。“我在医院陪护,顾不上她,只能每天打电话叮嘱她好好吃饭。”陈俊的语气里满是愧疚。

  捐献后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前段时间池州下大雨,女儿打电话说尾巴骨附近(骨髓采集部位)隐隐作痛,“早上差点起不来床”。医生说骨髓恢复需要漫长时间,陈俊却只能硬起心肠:“眼下,先保住她爸爸,才有全家团圆的可能。”

  困境已引起关注

  治疗的希望就在眼前,但高昂的费用成了横亘在这个家庭面前的大山。从4月至今,检查、移植等费用已耗尽家中所有积蓄,还向亲友借了60万元。后续抗排异治疗,保守估计仍需50万元。更让陈俊焦虑的是每日的开销:“一天至少1万多,一支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要850-950元,也不在报销范围内,70%-80%的药都得自费。”

  “兄弟姐妹也借了几万,但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不能再拖累他们了。可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女儿心中的好爸爸,我真的不想失去他。”陈俊眼含泪水说道,丈夫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女儿长大成人,和她一起慢慢变老,“我们只想回到那个温馨的家”。

  好在,这个家庭的困境,也引起社区及政府部门的关注。他们所在的社区积极为他们争取相关扶助政策,并发动共建单位、辖区退伍老兵伸出援手,社区工作人员也帮着在居民群里转发求助信息。受访的最后,陈俊表示,“再难我们也不会放弃,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帮我们一把,让他陪我们走得更远。”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朱春友通讯员孟智超(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