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安民生社会 > 正文

励志男孩努力“掌”握人生

时间:2025-09-01 09:59:14

  方益凡在东南大学体验康复机械臂。

  方益凡暑假期间回初中母校参加励志报告会。

  3岁时,他全身68%的皮肤严重烧伤;经历大小手术23次;今年高考,来自安徽池州的励志少年方益凡取得664分的优异成绩。目前,他已在东南大学完成入学报到。开学前一天,还受邀体验了康复机械臂技术。8月30日,他向合新闻记者透露,未来想继续考研考博,有机会也想来合肥从事科研工作。

  从小遭遇挫折 励志少年高考664分

  方益凡是池州市人,出生于贵池区殷汇镇旧溪村一个普通农家。2010年春节,年仅3岁的他随父母外出做客,不料遭遇人生中的重大挫折。

  在这次意外中,方益凡全身68%的皮肤被严重烧伤,嘴、眼严重变形。一直到2018年,年幼的方益凡先后历经了大大小小手术23次。术后,右手没有留下手指,左手仅剩几根手指也不全。手术时,方益凡疼得全身是汗,却不哭不闹,反而安慰妈妈不要担心。

  虽然求学之路困难重重,但方益凡用不屈的意志和阳光的心态,书写了一段浴火重生的传奇。2019年9月,方益凡进入池州二中初中部。2022年,考入池州一中就读高中。

  在学习过程中,方益凡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写字速度比常人慢。手指不全,无法单手握笔,就用两个拳头抱着写字。小学一二年级时,为了让字写得好看一点,课堂上他一直站着写。

  今年高考,方益凡获准每科考试延长30%的时间。这次考试,他取得了664分(物理科目组合)的好成绩,最终被东南大学录取。

  开学前一天体验康复机械臂技术

  8月29日,方益凡在东南大学完成入学报到,学校领导亲自给他发放新生入学物资。

  此前一天,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方益凡收到东南大学SEUrobot康复机器人组邀请,体验康复机械臂技术。这次体验让他充满期待。

  8月28日,在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假肢方向负责人胡旭晖老师向他介绍了“肌电交互控制灵巧手”的运作原理,并为他佩戴肌电手环。

  在课题组成员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卫智恺的帮助下,采集了其手势动作的肌电数据。很快,程序自动生成模式识别模型,根据方益凡的运动意图,开始控制手势动作——握拳、张开、翻腕,写下“东大我来了”几个字后,方益凡脸上露出惊喜。那一刻,方益凡下定决心:“未来要造出自己的机械手。”

  胡旭晖介绍,目前课题组正进一步攻克如何为更多人设计制造匹配度和舒适度更高的义肢难题:“我们也将在方益凡接下来的学习中,带领他一同研发制作属于自己的义肢。”

  其实,等待开学的那段时间,方益凡也没有闲着。为了提前适应大学生活,他在家练习洗衣服、叠被子等技能。母亲也给他买了电脑,提前训练用拳头打字。

  学校暖心关爱将办理学费减免

  接下来的几年,方益凡在东南大学工科试验班(智能制造与智能系统)就读。“我要在这好好学习,努力‘掌’握人生!”

  东南大学学校相关人士介绍,该实验班依托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和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有机器人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本科专业。

  在方益凡被东南大学录取后,学校第一时间与他取得联系,表达祝贺并询问其可能遇到的困难。随后,相关部门紧密沟通协调,为其入学做了充分准备,协调组建宿舍,营造温馨环境,并在相关课程学习等方面做了细致安排。

  学生宿舍一般住四个人,这次学校特意为方益凡安排一个三人间。“另外两个室友也是校方安排的,是我高中同学,这次一起考进来的。”方益凡高兴地说。

  8月初,东南大学安排老师专程对方益凡进行家访,协助其完成资助申请,并将根据学校相关政策,为他办理学费减免。

  方益凡的母亲王爱芳表示,东南大学的关怀和细致安排,让孩子非常安心,也让全家人非常感动。方益凡充满期待,将开始为期3周的军训生活。“能够参与的项目,我都会尽量参与。”

  未来将尽最大力量回报社会关爱

  这些年,方益凡也离不开众人的帮助。

  今年7月中旬,方益凡和母亲一起专门来合肥,向爱心人士解明田送上一面写着“大爱无疆行善举 恩情似海永难忘”的锦旗。

  方益凡被烧伤后,多年来,解明田默默承担他的医药费,前后花了几十万元。这份恩情,方益凡和家人始终铭记在心。

  合新闻记者了解到,池州市总工会在核实方益凡的情况后,在8月初为他送上5000元金秋助学金。8月中旬,池州市扶残助残协会也积极行动,向方益凡送上10000元助学金。

  一路走来,方益凡的老师、同学也提供很多帮助。“我不能辜负这些善意。”方益凡很坚定,“以后要尽最大能力多做好事,回报有爱的社会。”

  考上知名高校,对于方益凡来说只是阶段性的成果,他的梦想远不止于此。在长远打算方面,方益凡表示,未来要读硕士和博士。合肥有很多科创企业,不仅在国内,在全球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以后要是有机会,我想到合肥工作,离老家也近一些。”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方佳伟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