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安徽加快构建普惠可及、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医、食、住、乐等不同场景,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持续擦亮“皖美养老”服务品牌,让百姓的幸福晚年触手可及。
本台记者 陈华亭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合肥市智慧养老中心,目前这里的6栋公寓楼、800多张养老床位和康复中心等各类配套硬件设施已经全部建成,正式对外开放,通过医养结合,来满足失能、半失能、失智和自理型等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
今年80多岁的李瑞琴不久前刚搬进这个养老中心,她告诉我们,以前她独自居住在老年公寓,虽然吃喝不愁,但硬件设施较差,专业护理人员很少,日常起居和看病就医都十分不便。随着今年合肥市智慧养老中心投入运行,不仅给老人们提供了更加完善的配套,还有更为便捷的医疗服务,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康复理疗和义诊活动,解决了困扰李瑞琴多年的养老问题。
合肥市民 李瑞琴
这边也有医生,也有治疗的(地方),一天24小时为我们服务,拿药也方便,生活也不孤单,比在家里还好一些,很幸福很幸福。
李瑞琴的幸福感,与安徽日趋完善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息息相关。为了让更多老年人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安徽在培育一批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机构的同时,积极探索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新模式,提升对高龄、失能、有认知障碍的老人等重点群体的照护水平。目前,合肥市智慧养老中心就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将智慧技术融入到养老服务中,率先开展了智能床垫、紧急报警系统等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自动为300多位老人进行健康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异常状况。
合肥市智慧养老中心 院长 柳海燕
老人心率监测,包括离床报警,防跌倒,功能比较健全,对于这种失能和失智老人日常看护上面,护工有个护工手表,有护理需求我们都能第一时间响应。
与此同时,面对不少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需求,安徽还统筹利用各类存量房产资源,结合老年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通过提升、改建等方式,力争到明年累计建成400个左右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也就是把养老机构开设到居民区里面,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安享晚年。
安徽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 处长 代祥华
持续优化运营管理,督促指导已建成的机构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擦亮“皖美养老”服务品牌,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种从街道到社区,再延伸到家庭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既能进行集中照料,也能为居家老人提供餐饮、健康管理、上门家政等服务。家住马鞍山市花山区湖东路街道的王良庚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比起搬进养老中心,现在他不用离开家,也能享受到同等的服务。
马鞍山市花山区湖东路街道 居民 王良庚
从我家下楼到这里(养老中心)来5分钟,里面的各项设施比较齐全,环境也很好,吃饭也很划算,所以现在我没事还经常到这里来玩玩。
聚焦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安徽则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村级组织管理、社会力量参与,以及老年人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按照有固定场所、有服务队伍、有资金保障等标准,积极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提升。安庆市岳西县就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打造了乡镇和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建成了4个标准化老年食堂和44个老年助餐点,为留守老人提供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各项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安庆市岳西县民政局 副局长 崔宇红
立足现有基础,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从兜底性向基础性、普惠性转变,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760多个农村幸福院建设,并安排1.6亿元资金用于支持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农村幸福院和公建公营敬老院补助,力争今年再建成750个农村幸福院和13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需求。
马鞍山市和县莲邦安老颐养中心 入住老人 卞圣玉
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这地方环境也好,老年人在一块谈谈笑笑的,感到心情舒畅,过得很愉快。
芜湖市湾沚区湾沚镇前进社区 党委副书记 王艳丽
我们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今年来开展免费义诊16次,慢性病跟踪服务50次,我们辖区内2000多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建立了健康档案。
亳州市蒙城县鸿福老年公寓 院长 康伟
目前入住520余位老人,公寓通过精神文化活动、生活照护、医护服务,增强入住老人的体验感,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使我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更多的家庭解决养老问题。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