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新区西藏路某商场外,几十辆无牌共享电动自行车侵占着半幅人行道;天鹅湖边某交通路口,数位未戴安全头盔的共享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穿梭于机动车车流……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共享单车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然而,由于部分企业存在的运维缺位、违投乱停等问题,对城市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造成了不良影响。
9月10日,合肥市召开共享单车企业约谈会,对13家共享单车企业进行专题约谈,并聚焦当前行业治理难题,为推动共享单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寻新路径。◢
“突袭”违法投放
“近期,有企业为抢占市场,在深夜进行‘突袭式’投放。”合肥市交警部门相关人员展示的视频画面显示,今年4月,某品牌单车企业在全市违法投入大量无牌共享电动自行车,一夜间占满了人行道、盲道、非机动车道等禁止区域。
如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这一做法引起了连锁反应,导致合肥市共享单车行业的原有秩序被打乱。
“多家单车企业开始效仿,违法投放大量共享电动自行车。”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客货运输管理处处长华晓飞介绍,违法投放车辆、车辆乱停乱放、违法骑行车辆三大问题成为当前群众投诉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其中违法投放车辆乱停乱放、违法骑行现象尤为突出。
事实上,针对共享单车行业的管理,合肥已通过立法明确“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原则,为行业的规范发展划定了清晰底线。
2022年,合肥出台《合肥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通过立法确定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由交通运输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城市管理部门,根据城市公共资源承载能力、交通出行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总量。
2024年1月,通过科学测算城市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设施资源、公众出行需求、公共交通发展等多方面指标,合肥市确定市区共享单车投放规模上限为16.5万辆,在营共享单车企业将市区投放总量从彼时的30万辆减至上限规模。同时,修订《合肥市共享单车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将企业年度考核结果与车辆份额挂钩,逐步引导其他企业有序进入市场。
“早期的共享单车企业只求占领市场,无限制投放,运维投入几乎为零,现在必须要‘用服务赢得份额’。”华晓飞说,在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原则下,合肥市引入服务质量考核机制,将运营报备、服务管理、运维管理等10个项目纳入考核范畴,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安全稳定运行。
这套符合合肥实际的管理模式,促使共享单车企业从一味扩张规模转向了提升服务质量。
“在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的作用下,全市在营共享单车企业数从3家增至7家,单车总量压降至18.5万辆,其中市区16.5万辆。”华晓飞介绍道。
然而,近期的违法投放行为打破了这种平衡。
“这些无牌及外地牌照共享电动自行车,企业运维调度、停放管理响应不及时,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合肥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秩序和勤务指导大队警务技术二级主管蒋睿表示。
“亮剑”专项整治
聚焦当前共享单车行业管理的三大问题,今年4月,合肥市成立市区共享单车秩序整治工作专班,并启动了由属地政府、交通、公安、城管、司法等部门联合发力的共享单车秩序专项整治,向共享单车违法乱象“亮剑”。
截至目前,全市已清理乱停乱放车辆约1.8万辆,优化停放点位2000余处,施划停车线超15000米、彩色停车线1000余米,规范设置指示牌62个。同时,查处未佩戴头盔、违规载人、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并开展共享单车“安全出行、文明骑行、规范停放”主题宣传活动。
共享单车规范管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共享单车当前复杂的治理形势,合肥市共享单车企业约谈会的召开,提出以制度创新为经,以技术赋能为纬,织就企业、属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共治网络。
具体来看,运营企业需严守“三条线”,即严守法规红线,全面停止并收回违法投放车辆,严格遵循合肥市总量调控和登记上牌规定,实时、全量、准确接入市级监管平台,杜绝隐瞒造假;筑牢安全底线,提升电子围栏精度,确保车辆“入框管理”;落实用户信用管理制度,建立文明骑行约束机制;推广应用“智能体感头盔”和防多人骑乘技术。坚守服务基线,配足配强运维力量,对重点区域、高峰时段建立“网格化”调度体系,实现淤积车辆15分钟内响应、30分钟内处置完毕。
行业监管部门需守好“三道关”,即交通运输部门管好“投放关”,建立科学动态配额调整机制,严控总量。城市管理部门管好“停放关”,加快施划停放区域,强化执法力度。公安交管部门管好“骑行关”,严查共享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违法载人、闯红灯、逆行等行为,推动用户违法信息与企业信用系统对接,实施联合惩戒。
属地政府治理则需管在路面、管在经常,将共享单车秩序全面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乱象快速处置机制;将非机动车停放区纳入城市更新等项目;广泛开展文明骑行宣传,让市民成为流动监督员,发展“文明停放志愿者”队伍等。
会上,多家共享单车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将坚决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总量调控和动态管理。同时聚焦规范停放与精细运维,精准设置并优化电子围栏,实施车辆全周期管理,及时整改维护秩序;此外还将加强用户宣传教育引导,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多措并举促进用户文明骑行、安全用车。
来源: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