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晒,不少电动车骑行人给自己的爱车安装上了遮阳篷。日前,芜湖公安交管部门发布提醒:遮阳篷看似方便实则暗藏危险,如遇突发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近日,在芜湖市湾沚区,一辆装有遮阳篷的二轮电动车在道路上逆向行驶。由于视线被遮挡,未能及时发现对向驶来的自行车,结果两车发生正面碰撞,驾驶人双双倒地,事故导致自行车驾驶人腿部轻微骨折。经认定,电动车驾驶人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交管部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过0.3米。《安徽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影响电动自行车质量和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其中就包括违反规定加装车篷、雨棚、车厢等装置,影响交通安全。禁止有此情形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
那么,加装遮阳篷(伞)的危害究竟有哪些呢?对此,交管部门也进行了详析。首先,遮阳篷(伞)的最大隐患是易遮挡视线,特别是在雨水天气,当前挡篷积水时,会使驾驶人的视野模糊、受限。在转弯的时候后视镜内看不清楚车后情况,即使转过头看,视线也严重受阻。其次,影响车辆稳定,加装遮阳篷(伞)改变了电动自行车原有的结构,加上伞篷面积较大,增加了行驶中的风阻系数,当拐弯或遇到刮风、路面湿滑时,易导致“飘来飘去”,驾驶人往往因不能控制行车平衡而发生事故。再者,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加装遮阳篷(伞)后由于车辆高度、宽度增加,非常容易剐蹭到车旁的行人和其他车辆,尤其是在车速过快时,产生的伤害就更加严重。最后,行驶中危险重重,加装的遮阳篷(伞)在行驶中突发性脱落、被风吹飞、遮挡视线频频引发事故。伞篷大多由金属框架构成,一旦发生碰撞或者是侧歪,金属框架刮脸、碰肩膀、戳眼睛的风险大幅增加。
来源:大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