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27岁的许海峰赢得了“男子50米自选手枪慢射”金牌,这是本届奥运会产生的首枚金牌,也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当他和队友一同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
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在他的体育生涯中,我们感受到了许海峰“务实、拼搏、钻研”的人生态度,他以不同的角色为新中国体育事业铸就辉煌。他用一生诠释:体育精神不止于金牌突破,更在于从赛场到生活始终坚守的热爱、钻研与责任,他是历史突破者、精神传承者与平凡坚守者的立体缩影。
赛场上的“冷静哲学”
1984年7月29日,洛杉矶奥运会“男子50米自选手枪慢射”赛场,27岁的许海峰扣下扳机时,还没意识到自己正在改写中国体育史——这是中国奥委会恢复合法权利后,首次派团征战奥运,而他要冲击的,是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决赛当天的意外来得猝不及防。前两组均打出97环的许海峰,在第三组第8发他打出了8环的失误环值。他选择停下比赛,休息一下,他转身走到赛场旁的台阶坐下,一歇就是近半小时。记者总问他那半小时在干什么,他编了个数蚂蚁的说法,其实他什么也没想,就是要放空自己。

更惊险的是第六组,他接连打出两发8环,此时全场只剩他一人对峙靶纸。他再次选择暂停,坐在椅子上闭目调整。在比赛的最后21分钟,他举着空枪反复预习,最终用完美三枪锁定胜局。

王宁:1984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之前,您对世界冠军这4个字有概念吗?
许海峰:倒是没有这个概念,我们当运动员的时候,就是好好训练,争取在比赛当中取得好的成绩就行了。
王宁:什么样才算是好成绩?
许海峰:好成绩就是把自己水平打出来就行了。一是自己喜欢射击,二是在射击这个项目上花功夫比较多,我是比较喜欢钻研的,三是可能自己的阅历和性格,比较有利于比赛发挥。
从知青到冠军
许海峰的射击梦,始于少年时对枪的执念。他曾三次报名参军,却都因年龄差、知青年限的原因遗憾落选。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成了安徽农村的一名知青,他攥着40元的知青补贴,跑到芜湖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把气枪。在农村插队的日子中,农闲时的田埂就是他的“靶场”,没有专业的靶纸,他就画个圈当靶心。那时的练习,他只为享受每一次瞄准、扣扳机的时刻。

命运的转折,来自一次偶然——他听说中学时的体育老师王振泽带着队员拿了不少金牌,他便主动找上门,王振泽带着他到农田边,指着五六十米外水面上露出的小土疙瘩让他打,许海峰几枪都打中了,也因此叩开了射击的大门。进队仅两个月,他就在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上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射击冠军,还打破了省纪录,但许海峰因年龄原因未能进入省队,转而做了三年的供销社营业员。1982年安徽省第五届运动会开始了,教练们又想起了许海峰,这次让他从气步枪射击项目转向手枪射击项目,在省运动会上,许海峰再次夺冠并打破省纪录,更是在1983年被选拔进国家队,开始了奥运会的集训之旅。他的秘诀从不是天赋,而是做什么事都先钻研,确定了就下死功夫。

王宁:那个时候您钻研的精神帮到忙了吗?
许海峰:实际上射击很简单,三大技术“稳、瞄、扣”,“稳”平时只要训练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稳了,“瞄”很简单,告诉你一分钟就学会了,最难是扣扳机,扣扳机可以理解为枪支晃到10环,你扣响它它就10环,枪支晃到8环扣响它就8环,时机怎么掌握呢,那就要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让晃动有规律,把这个研究好了以后,10环的概率就比别人高了。
王宁:虽然您练得时间短,但是您完全是用脑子在练。
许海峰:就是研究。
夺金到造金的传承
1995年许海峰退役转型教练,接手女子手枪队,他把赛场的“专注”变成了执教的“心法”。陶璐娜是他最“头疼”也最骄傲的弟子。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陶璐娜因太在意成绩陷入瓶颈。赛前训练时故意屏蔽监视器屏幕,不让她看实时成绩;决赛当天,为不让陶璐娜受到强光的干扰,他便摘下自己的黑帽递给陶璐娜,叮嘱她比赛时一定要戴上。悉尼奥运会,陶璐娜拿下了“女子10米气手枪”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斩获了那届奥运会的“首金”。

从李对红到陶璐娜,他带过的37名队员中有10位在国际赛场上夺得过桂冠,奥运冠军足迹广场上,他的脚印始终排在最前,成为“从夺金到造金”的最好见证。如今,68岁的许海峰虽淡出赛场,但那首枚金牌背后的专注、热爱与传承,早已成了中国体育的精神印记——正如他说的“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朴素的信念,比任何奖牌都更有力量。

王宁:当你带出的运动员站到了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您那时的心态最大变化是什么?
许海峰:想把一件事做好,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所以每成功一个运动员会感觉挺开心的,我终于又培养一个,那开始再培养下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出来。

总策划丨孙杰
总制片人丨任涛 王惠莉 张士峰 高峰
制片人丨沈公孚 李瑞
总摄影丨杨帆
编导丨吕梦雨
统筹丨崔佳 周红新 崔洁 韩鹤 石慧美
剪辑丨王子琪 商俊泽 江昌隆
摄影师丨吕斌斌 李双 刘维 安同庆
编辑丨刘梓含 戴逸 李艺涵 毛童玥 马璇
新媒体运营丨赵雪
视觉设计丨王刚 公一然 陈璐 田诗雨
剧照丨王旭华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