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安民生社会 > 正文

以刀锋解读“沉默的躯体”

时间:2025-10-10 14:13:18

  以刀锋解读“沉默的躯体”

  一位法医的冷静、分寸与不被看见的重量

  韩志杰(右)。

  在合肥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内,52岁的韩志杰坐在书桌前,把手中的资料轻轻合上……不久前,他在甘肃兰州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刑事技术技能大赛上,获得法医检验项目全国第一名。

  “拿不拿名次都一样。”他说得平淡,可在这座城市的司法和治安秩序里,这样的“第一”背后,是30年不曾退场的坚守,是数不清的深夜与清晨。

  外号之外:一个人和一份职业的重量

  韩志杰有个外号,叫“韩一刀”。

  外界听来颇有江湖味,他却摇头:“我担当不起。只是同事觉得我干活利索,慢慢叫起来的。”

  其实,他对外号并不自豪。

  “在合肥,这个行业的前辈比我强的有太多,后辈的潜力也比我大。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选择法医,并非浪漫的起点。

  “大学学了这个专业,后来就顺着一直走下去了。”他回忆,“毕业后进入公安系统,就一直在走这条路。”

  从业30年,他的日常和外界想象大不相同。

  大众印象中的法医,或许是电视剧里的光环人物;真实的法医,却常常面对的是血迹、冰冷的现场、家庭撕心裂肺的哭喊。

  “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职业接触,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正因如此,采访中韩志杰不愿意讲具体案件细节,“那是别人的伤痛,我不想把它拿出来。”

  但是,时间久了,负面情绪会像灰尘一样积累。

  “血淋淋的画面、哭喊声……刻在心里。”

  他的办法是独处,让心里的尘一点点落下。可即便如此,影响还是会渗进生活:“长期积累下来,对身心都有冲击。”

  外界看不见的,是那份无形的重量。

  赛场之上:比武是镜子,也是提醒

  兰州的赛场,是另一种风景。

  两天的决赛,288名刑技尖兵同台竞技,机器人智能巡考穿梭其间,智能屏自动签到闪烁光点。赛程看似紧凑,却是层层选拔之后的顶点。

  韩志杰的项目是法医检验。题目包括法律与专业理论,病理诊断、个体识别、死亡原因判定等实操环节。

  “这个比赛要求很高。”他说,“准备过程中,我翻了不少书,发现自己知识更新不够快。无论理论还是技术变化都很大,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

  最终,他拿下全国第一。安徽代表队9人参赛,获得团体二等奖。“这不是个人的成绩,是团队的。”他说,“大家各有分工,做的是同一道题。缺哪一块都不行。”

  “这次去比赛,其实就是去学习。见到很多高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他反复谈“更新”。从教材到流程,从标准到工具,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学一遍”。

  “不及时吸收,会被时代抛弃。”他说这话时,目光并不焦虑,像是在陈述职业的底层规律。

  他也谈“交流”。“与省外同行交流,能看到发达地区在流程与细节上的进步。回来以后要想的是,哪些可以在本地落地,哪些需要结合实际调整。”

  这是一种更克制的豪情:不把成绩挂在嘴上,把眼睛放在台灯下的更新与复盘里。

  他说,“把每一次比武当作一次‘体检’,看清楚哪里该补、该练、该改。”

  刑事技术的“工具箱”正在不断扩容:微量物证、手机通信记录、网络留言、小区视频监控……“以前靠经验,现在证据能自己说话。技术多了,结论更准确,也更有说服力。”

  他举了几个普通却能说明问题的场景:一桩烧炭身亡案件,如今可以通过购买记录与现场痕迹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一起高空抛物事件,往往能依靠监控画面还原出精确的时间顺序;而在最敏感的“自杀还是他杀”的界限上,也早已不再依赖经验判断,而是靠多重证据共同指向结论。

  “要给家属明确的依据,也给社会一个有底的答案。”

  他也直言:再先进的AI,也替代不了法医。机器能检测到骨折,却分不清是怎么形成;能发现异常,却无法判断它和事件的关联。

  “最后的归因,还是要靠人去做综合判断。”

  生活缺席:家庭的遗憾与城市的接纳

  “在合肥工作了30多年,也在这里安家了,您算是合肥人了吧?”

  “对。合肥包容性很强。当年来的时候,就觉得这城市特别友好。”

  这座城市给予他归属感,但工作却带走了许多家庭时光。

  “我们一个班六七个现场,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都在外面。节假日更忙。小孩放假时我们在加班,等补休,他们又去上学了。”他说着,叹了一口气,“家庭需要你的时候,你往往不在。”

  他不避讳这种缺失。对他而言,这是全系统的常态。“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其他岗位公安民警,节假日都可能比平时更忙。”

  有人问他,会不会建议年轻人从事这个职业?

  他思考片刻,不愿给出“轻松”的话。“热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沉下去。很多时候,你面前是枯燥的流程和重复的核对。你要学会在里面找意义。”

  他把“坚持”说得很具体:六天一个班,从早到晚在现场;报告里的每一个字,都要对得起一条生命;面对的是枯燥的核对和反复的流程。

  清晨的灯:职业与城市的双重守望

  研究所的早晨,灯光透过半开的百叶窗,落在桌上的资料堆上。韩志杰说:“荣誉属于团队,也属于培养我们的组织。”他习惯把“我”变成“我们”。

  对他而言,工作像一条看不见的河,穿过个人、穿过团队,也穿过这座城市的日常。

  “每一条人命都关乎天。”他把这句话说得极轻,却有重量。“在我们这里可能一天会遇到好多起,但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灾难。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客观、准确,把真相交还给生活。”

  他把“真相”理解为一种公共品:让无声的证言被听见,让冰冷的现场被还原,让怀疑可以落地,让悲伤有一个方向。以此,城市才有继续运转的底气。

  他对这份职业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敬畏。“法医工作不是随便的事。处理不好,会耽误别人一辈子。”

  30年的职业轨迹,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相互交织。合肥的街道在不断延伸,楼宇在拔节生长,而他和同事们,则在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让真相被还原,让证据被看见,让生活得以继续。

  外界的城市节奏很快,车流在主干道汇成光带,行人急匆匆赶去上班;而在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里,总有人在为事实“减速”:一寸一寸复核,一点一点推敲。

  这是一种城市底色——在无声的地方,也有人坚守,让真相有出口,让生活有依靠。

  记者手记

  采访当天,空气里混合着雨后的湿润和消毒水的味道。

  韩志杰的办公室很简单:一张桌子,几摞资料,一杯凉掉的茶。他说话慢,句子前面常常留三秒空白。

  他拒绝用案件讲“传奇”,拒绝用外号装“锋利”。他把激烈的部分留在专业里,把温柔的部分留给家庭和城市。

  窗外是醒来的合肥:有孩子去上学,有人赶去上班,有人刚刚拿到一份结论,有家庭在一纸报告中找到一点点释怀。

  “为生者权,为逝者言。”这句话在他身上,并不是墙上的口号,而是沉默里的分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