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蒙城县篱笆镇的5万亩花生陆续成熟,进入集中采收期。郭集社区村民杨永建望着自家大片花生地很是发愁——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上天气预报显示近日有雨,一旦错过采收窗口,一年辛苦很可能“泡汤”。
“要快速收完这20亩花生,至少还要8个人手。往年能找邻居互助,今年家家都忙,实在凑不齐人。”杨永建语气中透着焦急。
转机来自篱笆镇“零工驿站”。负责人叶宇在走访摸排中了解到杨永建的困境后,迅速组织人员启动驿站应急响应机制:一边统计农户采收面积与用工缺口,一边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迅速收集零工信息,建立起“需求清单”与“供给清单”双台账,做到“两端清、底数明”。
针对采收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零工驿站”打破常规零工匹配模式,专门开辟“助农抢收绿色通道”,安排专人接听用工热线,实时匹配用工需求,并在各村级劳务信息点同步发布岗位。消息发布仅一小时,就有15人报名。最终,由10人组成的“助农抢收小分队”第二天清晨七点就准时出现在了杨永建的地头。
“在家门口干活,既帮了乡亲,也增加了收入,心里特别踏实。”58岁的何塘村村民孙美兰作为“抢收队”的一员,不仅高效完成了采收任务,也获得了相应的劳动报酬。
“零工驿站”既安排工作人员现场协调调度,还明确薪资标准,确保“农户放心、零工安心”。原本需要7天的采收工作,最终在降雨前全部完成,杨永建心头的大石终于落下。
在篱笆镇,这样的暖心场景不断上演。截至目前,该镇“零工驿站”已累计为65户花生种植户匹配零工225人次,助力抢收花生1156亩,平均每户采收周期缩短3天至5天,花生完好率提升至98%以上。参与抢收的零工人均增收600元至1200元,真正实现了“农户保收成、零工增收入”的双赢。
“‘零工驿站’不仅缓解了农村‘用工荒’和‘就业难’,更成为农忙时节和突发天气中的重要应急纽带。”篱笆镇党委书记赵耀表示,该镇将以此次助农抢收为样板,在现有镇级驿站基础上,实现17个行政村村级服务点全覆盖,持续拓展服务领域、优化运行机制,让“小驿站”真正连起农户的“粮袋子”和零工的“钱袋子”,在田野乡间传递着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记者 任雷 通讯员 代慧康)
来源: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