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女士用捉来的蜈蚣泡酒。(视频截图)
近日,合肥市民张女士在户外露营时捉到一只手掌长的蜈蚣,随后购买白酒将其泡制并拍摄视频。该视频发布后,其独特操作引发网友热议。针对这一现象,医生提示,蜈蚣等毒物自制泡酒无法确保安全,存在中毒等健康风险,大众需谨慎对待,切勿盲目尝试。
10月22日,记者联系到视频发布者张女士。她介绍,自己是在户外露营时发现这只大蜈蚣的,“小时候就看到家里长辈捉蜈蚣泡酒,所以这次就想着把它泡进去,也没打算喝,就是觉得挺有意思”。
针对“蜈蚣泡酒”的安全性与药用价值,记者采访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绩溪路院区急诊内科负责人、主任医师赵勇。
赵勇表示,民间常有以蜈蚣等毒物泡酒的做法,多认为其有“祛风湿、强身健体”之效,但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认知存在诸多误区。“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复杂,需系统诊断后才能选择相应治疗方式,即便是中医也需辨证论治,并非蜈蚣泡酒就能‘包治’。”
对于“蜈蚣毒素会被酒精杀死,泡酒久了就安全”的说法,赵勇主任明确指出这一想法不正确。“蜈蚣毒素含组胺样物质、溶血蛋白等成分,家庭自制泡酒难以通过规范工艺实现安全萃取。即便泡制一年两年,也无法判断其毒素是否达到安全指标,饮用后仍面临中毒风险。”
赵勇介绍,急诊中常见因饮用自制毒物泡酒导致中毒的案例,涉及蛇、老鼠、蜈蚣及乌头等动植物。“中毒症状分两类,一是酒精本身导致的酒精中毒,二是毒物毒素引发的肢体麻木、心律失常、意识障碍等。”
若不慎饮用自制毒物泡酒,赵勇建议:“短时间内可自行催吐,若催吐后症状仍严重,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此外,他强调,在野外遇到蜈蚣等毒物,最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远离,避免接触”。“抓取过程中可能被咬伤,且这些动物携带细菌、寄生虫,接触或加工都易引发感染,切勿为了所谓‘药用价值’盲目尝试。”
赵勇提醒,健康养生需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切勿盲目相信“偏方”“土方”。若确实有风湿、关节疼痛等问题,应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对于野外的动植物,尤其是有毒物种,应保持距离,切勿因好奇或“药用想象”而随意接触、加工,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健康风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合肥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