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虽位列其中,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烟火记忆。在望江这片“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土地上,酱油,尤其是“望江亭”风酿酱油,早已不仅是调味之物,更是一段流淌在岁月中的醇厚乡愁。
提起它,老一辈的望江人眼中总会泛起温暖的光。那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便萦绕于舌尖的味觉印记——家家灶台边,都少不了一只棕褐色的酱油瓶,里头装的,正是飘香数十载的“望江亭”。
风酿酱油的技艺,萌芽于明末清初,成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七十年代初,国营望江县酱厂成立,让这门手艺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待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望江酱油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那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地从无锡轻工业学院请回了望江籍微生物学教授檀耀辉先生,为传统酿造注入现代科学的智慧。原料利用率提高了,生产周期缩短了,酱油的品质愈发醇美,名声也愈发响亮。
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与革新,终使“望江亭”不负众望。1987年,它荣获“安徽省优质食品奖”,并载入《中国工商辞典》;三十年后,又再度被评为“安徽名牌产品”。那一瓶瓶浓香的酱油,不仅是望江人厨房里的首选,更成为他们心中值得骄傲的乡土符号。
望江,地处长江水畔、雷池故地,百姓或耕或渔,性格迥异,饮食也融汇四方——本土菜的质朴、淮扬菜的精致、湘鄂菜的鲜辣在此交融。但无论何种风味,都离不开一味“画龙点睛”的酱油。红烧需它增色,凉拌靠它提鲜,炖汤亦少不了一勺吊味。而“望江亭”风酿酱油,因其酱香浓郁、色泽红亮、回味绵长,自然成为家家户户的首选。那时没有琳琅满目的瓶装酱油,人们拎着空瓶,踱步到巷口小店或酱厂门市部“打酱油”,成为一代人温暖的日常场景。
檀耀辉教授曾赞叹:“‘望江亭’风酿酱油,虽由人工,却宛若天成。”其秘诀,在于以人工培育的纯种微生物取代天然菌群,采用“单独制种、分开制曲、混合发酵、先固后稀”的独特工艺,使大豆与小麦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充分水解,释放出丰富而协调的风味物质。因此,它酱香浓郁,色泽如琥珀润泽,入口鲜香回甘,被誉为“有风骨”的酱油。
而这一切,离不开望江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作为“鱼米之乡”“全国粮油生产大县”,这里盛产的优质大豆与小麦,为酱油酿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则为微生物发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早在明末清初,望江民间就几乎家家会制酱、村村能酿油,黄豆酱尤为出名。从颗粒醇厚的豆酱,到滴滴香浓的酱油,是技艺的演进,也是岁月的沉淀。
然而时代变迁,传统味道也面临着新世纪的考验。随着互联网兴起与外来品牌如“海天”“李锦记”等强势进入,“望江亭”一度淡出大众视野。但望江人没有放弃这份传承。县委、县政府持续推动企业改制与技术创新,匠人们也默默坚守,以设备更新、工艺优化与配方升级,让老品牌焕发新生。
如今,“望江亭”风酿酱油不仅稳守本地市场,更走向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成为望江对外推介的一张飘香名片。它从岁月中走来,带着雷池水土的醇厚、匠人手艺的温度,继续在更多人的餐桌上,讲述着“一滴酱油里的家乡”。(叶望东)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