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植”此青绿①|安徽首批“智慧新农人”毕业 为田间安装“科技芯”

时间:2025-07-23 16:03:16

  编者按:“植”此青绿,既是“植物保护”的使命担当,亦是“植根大地”的坚守。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以科技为犁,以初心为种,让绿色防控技术扎根田野,让产学研融合的果实挂满枝头。即日起,中安在线、安徽乡村振兴网、安徽乡村振兴电商联盟推出特别策划——“‘植’此青绿”系列报道。

  当先进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风暴席卷全球,农业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搭载AI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农机在田间自动作业,到基于深度学习的病虫害图像识别系统24小时智能监测,智慧农业技术如同精密的齿轮,深度嵌入播种、管理、收获全产业链,催生出对既懂算法又通农技的复合型人才的巨大缺口。

  高校教育体系迅速响应产业变革。2020年,当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智慧农业专业时,安徽农业大学敏锐捕捉到农业变革的浪潮。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正在被改写,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从课程体系设计到实验室搭建,从师资队伍组建到校企合作洽谈,无数个日夜的打磨,2021年,这个新兴专业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

  2025年,作为安徽第一批智慧农业专业的学生,即将从这里毕业,他们带着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投身到智慧农业的广阔天地中,成为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新生力量。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得有螃蟹吃”

  方庆奎副院长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是2021年第一版与2024年的第二版的专业培养方案,结合两版,今年他有了新的心得,“要更加突出实践课程,把孩子们散出去。”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负责人,他深知,培养方案承载着太多的期望与挑战。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得有螃蟹吃。2020年,专业筹备工作启动。然而,摆在老师们面前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智慧农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既需要农业科学的基础,又离不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支撑,如何将这些繁杂的知识体系有机整合,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了横亘在大家面前的一座大山。

  “那时候,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 方院长回忆道,每一门课程的设置、每一个知识点的取舍,都需要反复推敲。为了找到最佳方案,课程组的老师们走访了多家农业科技企业和兄弟院校,了解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

  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学科融合的矛盾尤为突出。农学院的老师们更注重传统农业知识的传授,而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的教师则强调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为了平衡点,在保证农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比重,增设《3S 技术与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等前沿课程,同时安排了工学院的《农业机械学》和经管学院的《农业经济学》,让学生既能扎根农业,又知道如何算好一笔农业账。

  各学院的老师跨学院进行授课,协调时间,除此之外,第一届智慧农业专业辅导员丁朝阳最上心的事情就是学生们的专业思想教育。“那段时间,老师们都很拼,白天上课,晚上学习新知识,周末还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丁老师感慨道,“我们希望学生们多接触不同的学科,去触碰这个专业更广阔的另一面。”

  植物保护学院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智慧农业专业建设

  注重实践的四年

  2024年5月,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农垦集团人才联合培养开班式举行,创新班的开班代表着学校与农垦集团双向奔赴,联合开展人才培养。21级智慧农业专业1班的吕堂浩就是其中一位,今年,他将正式进入安徽农垦集团,成为企业的一名技术员。

  智慧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验实践学分占比超出国家标准,实验实践主要依托试验站、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等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让学生真正实现“入学即入职”。

  在校园里,总能看到智慧农业专业学生们忙碌的身影。有人在调试植保无人机,有人在分析遥感影像,还有人在编写农业大数据分析程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因为对农业和科技的热爱相聚于此。“肖清华来自福州,课余时间就深入实验室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目前已经保研至浙江大学。” 辅导员丁朝阳说。

  随着专业的发展,安农智慧农业专业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他们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安徽省荣获金奖,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荣获团体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国家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获竞赛三等奖。同时,还在安徽省乡村振兴大赛、安徽省大学生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安徽赛区均获得一等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努力,更是专业实力的体现。

  植物保护学院智慧农业专业高质量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来自各方的橄榄枝

  熄灯后是真心话的时间。郭涛的寝室里会习惯性聊起最近的烦恼。有一次,大家聊到专业的就业和选择,一屋四个人都沉默了,对于这个刚刚开辟的专业他们没有可以借鉴经验的学长学姐,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实习,感觉到有点慌乱。

  很多高三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是把智慧农业专业放在一、二志愿的。“这个东西比较新,发展可能会比较好,就业蛮好的”。而有的高三学生简单地认为,智慧农业专业应该很有前景。出于各种各样的机缘巧合,对智慧农业尚未有任何了解的高中生就这样走向了一个全新的专业。它代表着未来,也同时代表着未知。

  殊不知入校的四年间,与他们想象全然不同。生活与学习非常忙碌,没有时间迷茫就被老师带入社会。郭涛回忆到,大学期间先后赴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有限责任公司、中科安徽省农垦集团、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省部分县市区植保站等开展过专业实践活动。同时,植物保护学院沿袭暑期大实习的优秀传统,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整个大三暑假都在对口的企业、实验室和基地做实验,这在后面为了毕业找工作和考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025年,郭涛寝室的四位同学,分别考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南大学。

  临近毕业季,智慧农业专业的首届毕业生们收到了来自各方的橄榄枝。农业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都向他们抛出了绣球。“我们的学生很抢手,因为他们既有扎实的农业知识,又掌握先进的技术,正好满足市场对智慧农业人才的需求。” 方庆奎副院长记得每个孩子的毕业去向,如数家珍。

  第一批踏入安徽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的本科生已经毕业,他们未来的路是否好走,时间会回答。(记者:刘润宇)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