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来,我跟很多种粮大户合作过,但是徐淙祥让我觉得不一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乔玉强说。
有一次,徐淙祥给乔玉强打电话,一改往日沉稳的语气,语速很快,说发现小麦叶子发黄了。乔玉强立即赶过去查看,原来是一小撮麦苗因得了赤霉病发黄,幸亏发现及时,病害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我当时心里很感慨,只有那一小撮苗,范围小到什么程度呢?打个比方,1亩地大约1000株苗,10亩地就是上万株。而徐老就是在上万株麦苗里,准确地揪出了那么一小撮有问题的苗,你说这不跟火眼金睛差不多吗?”
炼成“火眼金睛”,得益于徐淙祥在试验田里走得多,观察细,几乎对每一株苗都了如指掌。“老徐做试验时特别认真,甚至到了较真的程度。”乔玉强说,现在回想起来,正是由于老徐近似于偏执的工作作风,才在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徐淙祥流转的1230亩地里,专门划出了300亩地给农科院做试验田,被乡亲们戏谑称之为“风险田”“牺牲田”。新品种在太和能不能种、种了能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施多少肥料才会带来更多的产量?……这些谁也说不准的事,老徐就敢试。
“行不行,先试了再说。”有人替徐淙祥担心,他就哈哈一笑答道,如果遭受损失,也不要任何补偿,若是成功了,大伙一块受益。
“老徐把试验田里的事当成自家事,管得比我们都多。这点让我很受触动,他对试验的认真劲儿,让人心里踏实。”乔玉强说。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