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产业兵团”推动皖北发展向“新”而兴

时间:2025-08-08 10:13:40

  今年以来,皖北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产业赛道,集中要素资源,聚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同时依托省际间合作,持续招引优质项目,以产业发展推动皖北振兴。

  在淮南市这家光伏企业的生产车间,每分钟就有5片光伏组件下线,随着数字化改造项目陆续完成,现在每个月的产能已经提高到230MW以上,其中有不少组件产品在出厂后就直接供给当地的光伏电站项目,就地消纳。快节奏运转的背后,越来越高的本地配套率,是企业能够牢牢抓住上下游两端的关键。

  国晟科技(安徽)乾景宇辰新能源有限公司 总经理 李维

  所有的原材料都实现了100%的本地化配套了,不仅是给我们提高了生产效率,运输成本也好、研发成本也好,还有一些包装成本都降低接近6%左右,把节约下来的资金再继续投入到电池的研发,进一步实现了我们产品的升级。

  一边是日益完善的配套供应体系,一边是广阔的市场应用场景,这种让企业“左右逢源”的环境,正是安徽围绕新能源全产业链,在皖北不断延链补链的结果。依托皖北地区较为富集的风、光、生物质和矿产资源,在吸纳更多头部企业入驻的基础上,省里还成立了120亿元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母基金,瞄准光伏、新型储能、氢能等5个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能提升,力争到2027年产值规模突破2200亿元。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一级巡视员 罗宏

  进一步分析我们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里面的链条的薄弱环节,来完善我们的链条的组合,打造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新能源产业的示范园区,设立新能源产业的引导基金,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皖北地区走向振兴。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四大产业在皖北加速布局,各市县也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和产业成长性,选准赛道,扬长补短,集中优势资源在最具集群化潜力的领域实现突破。寿县、凤台等地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积极链接合肥及周边的整车企业,打造最快1小时的供应圈;淮北、亳州等地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持续加大项目引育力度,往集群化方向发展;阜阳市围绕煤基、硅基、高性能纤维等领域,持续开展新材料核心技术攻关和延链补链,并由此集聚了360家上下游企业,协同推动产业链迈向高端,位于界首市的天鸿新材料正是得益于此,成为锂电池隔膜领域的“单打冠军”,占据了全国13%以上的市场份额。

  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胡伟

  现在我们在研发的这些超薄型的,包括5个微米、8个微米的薄膜都已经下线,在满足下一步半固态电池需求的基础上,储备一些能量密度更高的功能性的薄膜,增加我们产品的附加值。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皖北各市县还在项目引育、人力资源共享等多方面,主动链接长三角区域内高能级要素资源,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吸引半导体、传感器等更多环境友好、发展潜力大的产业落地,从上海松江落户到六安的赛富乐斯半导体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裁 申辰

  六安本地有格恩半导体,他们是做蓝光氮化镓的晶圆的,上海这边下游的企业做光学模组的,做整机的,都非常多,所以说整体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链,落在六安更容易对接到上下游的资源。

  通过“兵团式、阵地战”推进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今年上半年,皖北地区共招引重点产业项目1597个,总投资额超过37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44.3%和33.8%,产业韧性不断提升。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皖北处 副处长 宣璐琦

  一市一策、一县一策完善皖北各市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赛道,在产业链布局、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联动,形成各展所长、错位协同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强皖北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