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两山”转化 安徽路径已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居全国前列

时间:2025-08-12 10:25:34

  目前,我省已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居全国前列。8月11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我省持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系统格局初步构建,已形成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安徽路径。

  创新“生态+”复合产业模式

  “我省持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项磊介绍,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浙江省携手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成功打造了林长制等一批全国首创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居全国前列;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6个。

  “‘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我省因地制宜构筑多渠道‘两山’转化路径,形成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安徽路径。”项磊介绍,歙县以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出台200多项新安江生态保护制度及配套政策,累计获得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9.9亿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两山”转化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

  潜山市以天柱山为龙头做活“生态山水”,创新“生态+”复合产业模式,推动“绿水青山”持续蝶变为“金山银山”。其中,2024年源潭刷业产值138亿,源潭工业刷占全国市场份额近70%。安徽潜水(潜山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旌德县探索开发林业碳汇价值转化新路径,成立全省首家“两山合作社”,颁发全国首本《生态资源受益权证》,完成全省林业碳汇交易第一单,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让百姓真正看到了“金山银山”的“钱景”。

  物种数据库已录入8万余条

  我省生态本底良好,各地特色生物资源异彩纷呈。今年2月,巢湖上空数万只鸟形成“鸟浪”现实版“大鱼海棠”奇观火爆全网,展示了安徽“林中有兽、水中有鱼、空中有鸟”的良好生态画卷。

  据介绍,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系统格局初步构建,开发生物多样性智慧数据系统,建立基础物种数据库,实现了海量调查数据“一键校验、高效归集”,累计录入调查数据8万余条。

  2024年底,安徽公布了首批3处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天堂寨生物多样性中心拥有银缕梅、大鲵等各类动植物标本900多种,安徽麝的标本为全国独有;谢裕大茶博可以现场鉴别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28类62个茶树种质资源品种;在中国宣纸文化园,可以观看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制成宣纸的108道工序。

  “下一步将制定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与评估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打造示范典型,形成辐射效应,促进价值转化。”项磊介绍,我省将鼓励各地发展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文创周边、“观自然”等生态旅游新业态,让生态“福利”充分转化为民生“红利”。

  探索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新路径

  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直相关部门连续8年开展了“绿盾”强化监督行动,建立“绿盾”行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综合执法协调联动机制。2024年,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内的378个问题点位开展了省级现场巡查。

  据介绍,2022年以来,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共办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违法案件18起,相关经验做法被生态环境部转发推广。目前,全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重点问题已实现动态清零。

  我省正积极探索跨区域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的新路径。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签署了《关于共同加强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协议》,推动跨省相连的21个市(区)共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共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盘棋”。

  宣城、马鞍山、黄山、滁州等地与沪苏浙毗邻地区完善地市级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昆蒙框架”实施联盟,制定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实施方案,形成分区重点合作事项清单。

  此外,黄山市生态环境局与浙闽赣三地市共建“绿色生态联盟”,实现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的突破与创新。马鞍山市与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共同设立“长江江豚保护日”,施行《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开创流域协同立法保护单一物种的先河,为“微笑天使”跨省畅游保驾护航。六安市与湖北省黄冈市、河南省信阳市共同开展野生物种协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宣介,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 实习生 王焱丽)


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