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档案中的安徽抗战故事:烽火长夜中的战斗号角

时间:2025-08-12 10:25:40

  馆藏档案《抗敌报》。

  1940年的《拂晓报》。(资料图片)

  在安徽省档案馆的馆藏中,《抗敌报》与《拂晓报》静静陈列,纸张虽已泛黄,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些报纸成为飘扬在安徽抗日根据地上空的一面旗帜,它们不仅凝聚了人心,更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斗志,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报刊为剑展锋芒

  1938年5月1日,新四军《抗敌报》在皖南创刊,它如利剑般刺破战争阴霾。这份由新四军政治部主办的报纸,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宣传抗战、鼓舞士气的重任。

  据档案记载,创刊初期,条件极为艰苦,由于缺少合适的印刷纸张,新四军《抗敌报》只能使用当地的黄土纸印刷,版面也仅8开1版。但随着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当得知附近小岭地区特产宣纸后,便与手工艺人合作开办宣纸合作社,解决了纸张问题。《抗敌报》也随之升级为4开报,铅印出版,广泛吸收一线官兵来稿,宣传作用不断增强。

  《抗敌报》以战士为主要阅读对象,以宣传国内外形势,坚持团结抗战,报道新四军、八路军抗战业绩,揭露日军分裂阴谋为宗旨。文字通俗易懂,编排新颖活泼,先后开辟了《文艺》《战士园地》《抗敌剧场》《新文化》《青年队》等五种副刊;每期发行量约上千份。

  几乎在同一时期,1938年9月29日,《拂晓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的一户农舍中诞生。《拂晓报》的名字寓意深刻,象征着光明即将到来,在创刊词中这样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进、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军人们要在拂晓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这份报纸也确实如报晓的雄鸡,为豫皖苏边区的军民带来希望与力量。

  以笔为刃聚民心

  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40年1月16日《抗敌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津浦路东的军民》的文章,详细描述了沦陷后的路东人民生活:“……敌渡长江占浦口打通津浦线,这时津浦路以东的广阔平原,便沦为敌后区,一切情形异常混乱黑暗。”当时,敌人对当地人民欺骗宣传、苛捐杂税,“人民在这种政治的经济的重重压迫之下,过着非人的生活。”

  当新四军抵达路东后,通过不断宣传、教育、团结群众,人们对新四军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文章中提到,“在六合县竹镇这个地方,当我军到的前三天,敌人曾开过民众大会,强迫民众参加,但到会的只有三百人,而且结果还把一所小学校的校舍烧掉了,我们到的时候,敌人已退走,我们就召开军民联欢大会,虽然因为时间短促,来不及作很好的宣传准备工作,可是老百姓到会的却有三千余人之多,而且在开会前两点钟就都到齐了,在开会时他们热望而不疲倦地静听着我们的长时间演说,我们将目前的抗战形势、新四军的历史和民众的关系向他们详尽地说,他们不断地鼓着掌,直到散会了老百姓还不肯走,据老百姓说,他们那里从来没有开过这样大的盛会。”

  通过《抗敌报》,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英勇故事传遍安徽、江西等地,极大地振奋了军心民心,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各地军民纷纷摩拳擦掌,渴望投身抗日战斗。

  而《拂晓报》不仅宣传报道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同时也记录了边区军民军事、政治、卫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记录着豫皖苏边区的抗战风云,成为了边区军民了解外界、凝聚力量的重要窗口,为推动豫皖苏边区的抗战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凝聚力量铸丰碑

  《抗敌报》与《拂晓报》的影响力远超报刊本身。在部队内部,它们是战士学习理论、交流经验、提升凝聚力的平台。在根据地,它们是了解新四军的决心与战绩的窗口,促使民众更加坚定地支持抗战,踊跃参军支前。

  为扩大新四军的影响力,地下工作者把《抗敌报》剪成细条夹带出去,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重新拼接印刷,并广泛发行。身处沦陷区的人民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积极作战的消息后,抗日热情被极大鼓舞,许多有志青年奔赴抗日根据地,投身抗战之中。《拂晓报》也同样,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甚至远至莫斯科、华盛顿、纽约、旧金山等地,并参加了法国巴黎举行的“万国新闻报刊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新四军的抗战风采。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前夕,《抗敌报》在新四军军部转移前出版了最后一期,并及时将印刷好的报纸散发到已经踏上征途的官兵手中。这一期刊载了题为《临别赠言》的长篇社论,并在社论上套红叠印8个大字:“告别皖南,进军敌后。”社论中写道:“当我们驱除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幸福新中国之时,我们一定能够重温今日依恋的情景,而欢欣鼓舞于新中国的诞生!”至此,《抗敌报》正式停刊。

  而《拂晓报》则在彭雪枫呕心沥血的爱护和支持下,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拂晓精神,绵延赓续,新中国成立后,《拂晓报》几经调整,现为中共宿州市委机关报。

  安徽省档案馆珍藏的《抗敌报》与《拂晓报》,是抗战历史的生动注脚。它们以笔墨为锋,在烽火岁月中凝聚军民意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它们如暗夜火炬,于枪林弹雨中指引方向,为黑暗的中国带来重生的希望;它们如嘹亮号角,激励后世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

  □安征 王晓峰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