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我省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上持续发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
近日,六安开发区一家企业迎来一批特殊“客人”: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执法人员,依次检查办公室、车间、仓库,全程不到两小时便完成检查。
深入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动力与活力。“综合查一次”改革,推动涉企行政检查规范化、高效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了企业获得感和发展信心。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我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文旅、港航、煤炭等领域省属企业重组整合,2024年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4.64万亿元,居全国第6位。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和“无证明城市”建设,建立企业诉求“挂号制”,启动运营合肥法务区,329个高频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申请材料免提交。
作为全国首批“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试点城市,淮南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平台,企业办理道路运输许可等手续从原需跑5个窗口、填72项信息缩减为线上提交1张表、填写3项核心信息,实现“一窗办理”“零跑动”。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我省创办“民声呼应”工作平台,通过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等举措,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建立基础教育学位预警调度机制,启动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实现16个市全覆盖,省属高校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专业点占比达65%。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持续落实4.0版人才政策,完善支持高能级平台人才举措,激励更多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芜湖是长三角养老区域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近年来,芜湖从土地、财政、税费、金融、人才等方面支持养老服务发展,养老服务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推进农村敬老院运营村级养老服务站点,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初步形成“机构+站点+居家”的立体式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越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我省在全国首创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以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方式,示范带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在全国率先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推动政府部门间更加高效协同。零基预算、科创金融改革等一批改革经验从安徽走向全国。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在距安徽约400公里外的上海市松江区,有一块安徽科创飞地——G60松江·中安科创园。入园企业既能享受到上海的政策支持、松江的区位优势,又能获得来自安徽科创园区的贴身服务。
这个科创园是安徽省投资集团在上海松江投资建设的创新综合体。不久前,G60松江·中安科创园南区开园,又一批优质企业成功签约入驻,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建设和沪皖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我省在重点领域实现了平台聚合,合肥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等一批重大平台加快建设,高端资源集聚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发展协同联动,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深入推进,“7+3”合作园区全部挂牌运营,六松现代产业园在全国率先建立跨省财税分享、统计数据分算机制,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加快建设,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轨道上的长三角、满意消费长三角、绿色美丽长三角……一批协同联动成果,绘就民生“幸福圈”。如今,78项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办”、179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6家与沪苏浙共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开诊。“两省一街”警务室、宁滁无缝换乘、南谯浦口集成电路一体布局等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长三角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沪皖港口实行“联动接卸”、长三角区域信用报告联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在国家战略赋能下,我省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牵引力的标志性改革创新成果,经济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日前,合肥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34.1亿元。其中,7月进出口847.9亿元,创单月进出口规模历史新高。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年来,我省坚持更大力度“走出去”,更大范围“请进来”,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
聚焦公平便利,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开展内外资差别待遇专项清理工作,优化外国自然人来皖投资设立企业全流程登记服务,探索外资企业注册登记“容缺受理”模式,实施外商再投资外汇免登记试点等便利化措施;聚焦便捷畅通,构建更高水平的贸易环境,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化“离港确认”“联动卸载”改革,持续开展“外贸+金融”服务创新等。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我省深入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和合作伙伴计划,积极推动“皖企出海”,支持汽车、光伏、锂电等重点领域行业和骨干企业组建“徽派企业走出去”联盟,大力发展新型易货贸易,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安徽自贸试验区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试验田”。建设五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不断探索。截至目前,累计形成2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7项为全国首创,1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国家层面推出的自贸试验区456项制度创新成果实现应复制尽复制。(记者 彭园园)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