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民生进行时 | 守护青少年的“明眸”与“奔跑”

时间:2025-09-08 10:41:40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清晨的池州东至县张溪镇中心小学,学生们正专注地朗读课文。教室顶部9盏 LED 护眼灯发出柔和的白光,黑板前配备的3 盏专业黑板灯消除了板书反光,即使坐在后排角落,学生也能清晰看清黑板上的每一个字。

  "以前阴天上课,我总爱揉眼睛,现在光线亮堂堂的,眼睛舒服多了。" 学生的感受,正是安徽省 "教室光环境达标工程" 惠及乡村学子的真实写照。

  在百公里外的芜湖市第二十七中学,大课间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分组参与击剑、啦啦操、足球等运动,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上空。

  从 “点亮” 教室到 “激活” 操场,安徽省近年来以 “教室光环境达标工程” 和 “中小学阳光体育促进行动” 为两大抓手,从视觉健康和身体素质两个核心维度,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筑起坚实保障网。

  这两项民生工程不仅破解了长期困扰学校的 “光环境不达标”“运动时间不足” 等难题,更折射出安徽在教育领域践行 “健康第一” 理念的深度实践。

  亮起来的教室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教室作为学生每天停留超 6 小时的核心场所,照明质量是影响视力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安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尤其是原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县,部分学校建校时间久,教室照明设施老化、布局不合理,“有的教室灯管只用两盏,光线昏暗;有的窗户小,自然光不足;还有的黑板反光严重,学生只能歪着头看板书。”

  针对这一痛点,安徽省将 “教室光环境达标工程” 列入全省近视防控工作要点和重点民生实事,聚焦大别山片区县学校,启动系统性改造。如今,行走在皖西、皖南的乡村校园,昔日昏暗的教室已换上 “新装”,一盏盏护眼灯、一块块防反光黑板,正悄然守护着孩子们的 “明眸未来”。

  “截至 8 月 27 日,利辛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太湖县、望江县 6 个县已 100% 完成改造任务,霍邱县、金寨县、岳西县 3 个县进入收尾阶段,潜山市刚完成招标,寿县下周开标。” 安徽省教育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完成 2183 间教室改造,完成率达 72.8%,其中颍上县以 881 间改造量位居前列,望江县、利辛县分别完成 506 间、276 间。

  这样的 “加速度”,源于一套严密的 “省 — 市 — 县” 三级调度机制。“我们每半月召开一次调度会,省级统筹协调资金和技术标准,市级负责监督指导,县级具体落地施工,每个环节都有专人盯办。” 省教育厅工作人员介绍,为避免改造影响正常教学,工程特意选择寒暑假和节假日推进。

  “教室光环境改造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形成长效机制。” 安徽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为扩大工程覆盖面,省里不仅将其写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若干措施》,还通过政策引领和典型示范,带动更多地市主动跟进。

  截至目前,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滁州、六安、芜湖、池州、安庆、黄山等10个市已主动将“教室光环境达标工程”纳入市级民生实事,形成“省级牵头、市级跟进、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据安徽省教育厅统计,截至 2025 年 8 月,全省已累计完成 12316 间教室光环境改造,惠及学生超 50 万人。“下一步,我们会利用国庆、寒假等节假日,督促未完成的县区加快进度,确保 2025 年底前实现大别山片区县教室改造全覆盖。” 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探索建立教室照明设施定期维护制度,“让‘明亮’成为每间教室的标配。”

  动起来的校园

  “每天一节体育课、课间15分钟休息、上午下午各一次30分钟大课间 —— 这‘1+15+30+30’的体育活动时间,是我们给学生的‘承诺’。” 在 2025 年安徽省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工作视频推进会上,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

  近年来,安徽省以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省为契机,大力推进 “中小学阳光体育促进行动”,通过政策保障、场地拓展、课程创新、赛事赋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

  “以前体育课经常被语文、数学老师‘借走’,现在课表上明确写着每天一节体育课,谁也不能占用!” 合肥市庐阳区寿春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兴奋地说。2024 年秋季学期起,合肥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 “每天一节体育课”,并出台 “1+N” 政策文件,从制度层面为体育时间 “保驾护航”。

  “‘1’是核心政策《关于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实施意见》,‘N’是配套的课程安排、督导检查、体质监测等细则。” 合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为避免体育课 “形式化”,市里要求学校将体育课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统筹结合,“比如小学低年级开设‘趣味体育’,高年级加入足球、篮球基础训练;初中开设选项课,学生可以选羽毛球、武术、旱地冰壶等项目,让体育课更有吸引力。”

  为确保政策落地,合肥市还将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组织责任督学在 2025 年春季学期进校全面摸排。“我们重点检查课表是否有体育课、大课间是否正常开展、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是否达标,发现问题当场反馈,限期整改。” 合肥市教育督导事务中心主任说,从摸排结果看,全市 98% 以上的学校能严格落实 “每天一节体育课”,“个别学校因师资不足暂时调整的,也要求在 1 个月内补齐。”

  让健康之花绽放在每所校园

  “教室光环境达标工程” 守护 “明眸”,“中小学阳光体育促进行动” 激活 “活力”,两项工程看似独立,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安徽省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 “双轮驱动” 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视觉健康和身体素质,更体现了 “健康第一” 的教育理念,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体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样本。

  “青少年健康成长不是学校一家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安徽省教育厅负责人说,为推动家校社协同,省里专门召开 “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 新闻发布会,向家长和社会宣传阳光体育的重要性,“我们还制作了《家庭体育锻炼指南》,指导家长利用周末和假期带孩子开展运动,比如跑步、游泳、骑行等。”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抓好工作推进落实,指导各有关地市及时推进招标、改造、验收等各项工作,督促指导各地利用节假日尽快完成改造任务。同时,以推进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省为契机,组织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情况调研,抓好全省学生体质健康培训和抽测,着力保障学生锻炼时长。督促抓住校舍暑期建设黄金施工期,加快实施进度,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从大别山深处的乡村教室,到江淮平原的城市校园,安徽正用一盏盏护眼灯、一个个运动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铺就一条充满阳光的道路,书写着 “健康中国” 战略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记者 史睿雯)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