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安徽省九成上市公司汇聚沿江地带

时间:2025-09-09 13:52:47

  碧水东流,长江蝶变。8月31日傍晚,暑气已散,在芜湖市十里江湾人民公园,市民正沿着亲水步道感受“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诗意。

  一边是生态优,一边是产业兴,芜湖市正是安徽沿江城市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省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责任,推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沿江5市全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环保取得新成效,发展质量呈现新提升,安徽长江流域已汇聚了全省70%的新兴产业基地、80%的高新技术企业、90%的上市公司,成为安徽发展水平最高、创新活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安徽出境水质

  稳定在Ⅱ类优质水平

  2024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8%,较2016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近5年连续超九成。2025年以来,长江干流安徽段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优质水平,出境断面监测指标一半达到Ⅰ类水平。

  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是安徽省对长江保护修复齐抓共管的大格局。长江自江西入皖,流经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五市,蜿蜒416公里。位于长江流入长三角地区“第一站”的安庆,岸线占“八百里皖江”三分之一。其境内潜水河是长江流域皖河重要支流,是县城和7个乡镇的饮用水水源地。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化步伐加快,潜水河生态曾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养殖场企业众多,乱砍乱伐现象严重,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水环境受到污染。潜山市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全面推进流域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近十年,潜水河水质总体为优,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摆在压倒性位置

  安徽近年来坚持问题整改与污染防治并重,切实担起共同维护“一江碧水向东流”的重任,推动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对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问题,安徽逐一制定问题、任务、责任、标准“四项清单”,挂图作战、限时整改。“自查从宽、被查从严”工作机制、“六安城市智慧水管家”污水治理模式写入国务院文件,并向沿江省市推广。

  记者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长江经济带发展处了解到,安徽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7+1”行动。累计统筹争取中央及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00多亿元,重点支持城市污水处理及管网、国土绿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项目建设。全省累计造林760余万亩,修复退化林350余万亩,抚育森林2700余万亩,沿江5市全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长江中下游生态带和长三角生态屏障方面作用更加凸显。

  江豚种群数量达279头

  “禁渔”显成效

  近年来,安庆市聚焦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全市526个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到94%,推进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陆续增殖放流四大家鱼、胭脂鱼和中华鲟1万尾等苗种超亿尾。长江安庆段已经成为江豚种群分布密度最高的江段之一,深度打造长江江豚“生态名片”。

  安徽“十年禁渔”成效明显,目前长江(安徽段)土著鱼类物种数已达到78种,比实施禁渔前增长47%,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279头,比实施禁渔前增长7.3%。

  长江流域已汇聚

  全省90%的上市公司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科技创新则是塑造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优势的关键。

  记者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长江经济带发展处了解到,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十年来,我省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性成果。2024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了5万亿元,占全国和长江经济带的比重分别为3.78%和8.03%,比2016年提升了0.65和0.79个百分点。

  2024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1.5%,比2016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3.6%,比2016年提高20.3个百分点。安徽长江流域已汇聚了全省70%的新兴产业基地、80%的高新技术企业、90%的上市公司,成为安徽发展水平最高、创新活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记者 汪漪

  通讯员 杨浅 朱晓华 孔令炜 刘晖


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