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花木之乡”,安徽肥西在长三角地区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区位连南接北,兼具南北树种适生条件,是南花北移、北苗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
论资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肥西花木种植60多年的历史,并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苗木花卉交易信息平台;论规模,肥西花木种植面积达28.7万亩,从业农户多达3.5万余人。
然而,近年来,受到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肥西传统的苗木花卉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多重发展瓶颈。立足根本、产业转型是摆在肥西苗木花卉产业面前的必经之路,“花木之乡”该如何继续绽放?
中国中部花木城。肥西县合苗中心供图
走进中国中部花木城,初秋,这里依旧是一片“花的海洋”。不久前,这片花海中建起了一间温室,温室内的每个玻璃罐内都孕育着一颗花种。
“这里培育的,都是玫瑰和月季的新品种。”合肥美迪园艺总经理刘维敏介绍说。
2022年,玫瑰和红月季作为美迪园艺的“当家花旦”,全年销售量占比全部花卉产品的50%。正当美迪园艺充满信心,想要继续做大玫瑰和月季市场之时,未曾料到,2024年的一场夏季病虫害让2万平米的大棚月季严重受损。
这场灾害过后,刘维敏认识到,如果继续选取别人培育好的品种,不结合企业自身需要来选种,花卉苗木产业仍旧是“靠天吃饭”。花卉苗木企业想要更进一步,就要自己把握育种技术。
恰逢此时,中国中部花木城“官宣”了肥西花卉科技小院,这是合肥苗木花卉交易服务中心与安徽农业大学合力搭建的科技小院项目,旨在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培育新种,占据市场优势。一年时间里,肥西花卉科技小院成功引进培育11种国内外花卉新品种,获批“一种木本花卉高空压条装置”等专利技术7项,待批准专业技术5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2项。
肥西花卉科技小院的成功启迪了刘维敏,在当地的支持下,刘维敏跑遍了全国农业科技院所寻求通过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方式来突破美迪园艺发展的瓶颈。2025年8月7日,安徽肥西玫瑰(月季)科技小院正式揭牌。
至此,“花木之乡”已有四所科技小院:肥西花卉科技小院、肥西花木科技小院、肥西蝴蝶兰科技小院和肥西玫瑰(月季)科技小院。肥西花卉苗木产业转型之路上,形成了花木、蝴蝶兰、月季三大特色品类的科技支撑格局。
安徽肥西玫瑰(月季)科技小院温室。人民网 丁纪摄
如果说“科技花”让肥西花木重新站稳脚跟,那么惠及苗农的“富民花”则是让肥西花木再度启航的底气。
面对苗木同质化、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在主管部门的引领下,一方面,扶持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增加高档盆景花卉、精品灌木多肉等园艺产品生产,形成多元化产品体系,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卖苗卖场景,建成“苗圃+庭院”“种苗+花卉”“小景+超市”等多个应用场景,让客户能一站式感受庭院景观、小区绿化、私家花园等景观效果,以设计带动苗木发展。
对普通苗农而言,“林下生金”成为新出路。官亭镇新民村、姚岗村试点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从景观林转型坚果林,原景观苗木基地转型为近2000亩碧根果种植基地,带动一产、三产共同发展。
在肥西县周楼村的实践中,当地在薄壳山核桃林下规模化套种芍药80亩、金丝皇菊120亩,使同一地块同时产出苗木长期价值与药材短期收益,整合了林地垂直空间资源,将传统单一苗木种植的“平面生产”升级为“立体复合经营”,走出了富民强村、产业振兴的双赢路径。
紫蓬山风景。徐勇摄
而意外之喜在于,得益于肥西县60年苗木种植历史,这座城镇的“生态花”绽放得格外美丽。
围绕紫蓬山,肥西县打造了系列森林旅游康养产业链条,推动医药养生、健康养老、自然教育、户外体验等业态与苗木花卉深度融合,形成了聚星粮驿1953、星野蓬境等一批森林康养项目。项目集户外营地、休闲养生、研学旅居、农林观光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态。在客流量方面,2025年上半年,肥西县紫蓬山风景区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同比增长72.11%。
花开三朵,各表一枝。科技赋能、富民增收、生态增值——肥西以“三朵花”破解发展瓶颈,实现苗木产业的多元融合与价值提升,为“花木之乡”焕新绽放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