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7大领域22项内容!合肥都市圈,“线路图”来了!

时间:2025-09-16 13:15:02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在合肥都市圈等十个地方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这项试点工作为期两年,目标非常明确——探索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资源配置方式,破除影响要素流动的各种隐性壁垒,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注入新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根据实施方案,合肥都市圈将在技术、土地、人力资源、数据、资本、资源环境等要素配置方面全面发力,尤其注重提升各类要素的协同效率,共7大领域22项重点工作。试点范围包括安徽省合肥市全域,芜湖市无为市,淮南市寿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庆市桐城市,滁州市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

  和安徽省区域经济核心板块

  合肥都市圈将因地制宜

  围绕要素市场领域重点难点问题

  开展独具特色的“安徽探索”

  “转好”科技、“用好”科技

  让科技由“书架”走上“货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如何有效转化好、利用好,是门学问。合肥都市圈将畅通要素“流动”,让实验室中的技术更顺畅地走向“产业链”。

  首先,给科学家“松绑+激励”。科研人员或团队可享有科技成果所有权70%及以上权益,或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以此提升科技转化积极性。

  让技术和产业“牵手”,打造高效“科技市场”。合肥都市圈将高水平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让成果对接更顺畅。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自建或共建技术转移机构,打通产学研合作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通过设立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基金投向早期项目等,为科技转化注入“金融活水”。

  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支持“硬核”攻关。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形成国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高水平规划建设“科大硅谷”;为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早期应用场景和适用环境,推动科技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衔接。

  8月18日,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二期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本报资料图片)

  探索混合用地,盘活存量空间,

  “唤醒”土地资源

  让土地发挥更大价值,实施方案从管理、利用、盘活三个方面提升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土地管理方面,合肥都市圈内将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县域调剂使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方面,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二三产业混合用地供给。同时,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类、新产业新业态类等工程项目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

  此外,合肥都市圈内,还将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开展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全域治理,多方式盘活利用,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创新举措,在同一空间内可整体或者分层设立地上、地表和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

  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流动更顺畅、创新更有力

  在人力资源要素配置上,合肥都市圈的改革着眼于打破限制、激发活力,让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打破户籍“壁垒”,合肥都市圈内将推行居住证互通互认,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打通人才流动的“经脉”,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从事科研工作。

  数据“活”起来

  释放要素新价值

  用新要素赋能新发展。合肥都市圈将推动数据从“资源”向“价值”转化,让沉睡的数据真正赋能民生与产业。

  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根据实施方案,合肥都市圈将全面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建立系统清单、数据清单、需求清单,厘清“家底”,并深化挖掘利用。

  让数据真正“活”起来,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旅游、信用建设、城市管理、基层社会治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为各类中小企业精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支持建设中国声谷,全面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图源:安徽图片网资料图片

  引金融之水

  灌溉实体经济

  资本精准灌溉产业,打造林木竞秀的发展“雨林”,在资本要素改革方面,合肥都市圈将通过“扩大供给、数字赋能、市场建设”三管齐下。

  增加金融服务有效供给,探索银行机构与外部股权投资机构深化合作;探索建立并购基金;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为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推动数字赋能普惠金融。完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功能,鼓励开发匹配中小微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推动REITs健康发展,并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市场、生态“双轮驱动”

  做强“绿色增量”

  让资源“流”起来,绿色“转”起来,合肥都市圈以市场化、绿色化为导向,创新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制度。

  一方面,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式风电、分布式燃机冷热电三联供等分布式清洁能源发展;深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推进矿业权“净矿”出让。

  另一方面,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推进水环境生态补偿,推动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阳光电源产业园车间。(资料图)

  打破要素流动“隐形墙”

  锚定新质生产力的“协同战”

  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是单一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一场需要多方配合、系统集成的“协同战”。

  实施方案明确,要聚焦新型能源、人工智能、智慧轨道交通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用好合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现有创新平台,率先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

  在分配机制上,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让要素流转更加透明、高效、顺畅。

  而今,合肥都市圈改革试点的“线路图”已经绘就,一项项创新实践正在这片科创沃土上全面展开。

  从聚力打造“科大硅谷”、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到推动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集群发展,这既是一次关乎资源配置效率的深刻变革,也将是合肥再塑产业内核、激发内生动力的机遇。

  随着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协同配置能力持续提升,合肥都市圈不仅将加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果转化,更将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各类市场主体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民众也将享有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丰富的发展机会。

  从打破壁垒到畅通循环,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未来两年,人们期待,合肥都市圈这片改革“试验田”能率先结出硕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纵深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安徽动能。

  

  


来源: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