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以新型技改撬动产业升级

时间:2025-09-25 14:12:16

  9月2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稳企业 稳投资”系列政策解读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安徽省以新型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方案》进行了政策解读。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6年至2027年,我省将力争全省技改投资年均增长6%左右;预计到2027年底,累计培育各类智能工厂2000家以上、国家绿色工厂400家左右,建设省级及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以上。

  “今年以来,全省工业投资下滑,新型技术改造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能够快速产生经济效益,是当前稳增长、扩投资有效手段。同时,新型技术改造政策符合产业政策支持方向,可为招商引资企业扩建投资提供政策工具,促进各地形成投资增量。”省工信厅厅长冯克金表示。

  《行动方案》中提出了高端化改造提升行动、智能化改造提升行动、绿色化改造提升行动、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优质企业培育行动、项目服务提升行动等六大主要任务,并用“真金白银”撬动工业投资,推动全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实施高端化改造提升行动方面,我省将通过产业基础再造、先进设备更新、创新能力提升、加强标准引领和品质品牌建设,培育高端产品,促进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其中,对能够完成产业基础攻关任务的项目、建成且正常运营制造业中试平台项目,按照设备(含软件)投入的20%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按项目总投入的20%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对符合《制造业重点领域新型技术改造投资指引》,且设备(含软件)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优质新型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含软件)投资额的8%,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

  在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行动方面,我省将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2.0行动,推动数字化迭代、智能化升级,提升智能化服务能力,强化智能化基础支撑,促进数字化转型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其中对获评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的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500万元一次性奖补。

  在实施绿色化改造提升行动方面,我省将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其中,对获评国家绿色工厂、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

  在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方面,我省将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构建多元化模型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重点环节。鼓励企业围绕重点环节培育一批应用场景,对其中的示范项目按照总投资的20%给予最高100万元奖补。

  在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方面,我省将加强制造业优质企业引育,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做强做大优势企业矩阵。支持汽车、光伏和储能等重点行业以及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重点领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生态主导力。

  在实施项目服务提升行动方面,我省将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重大项目谋划,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供给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新型技术改造项目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最高5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设备融资租赁业务给予贴息支持、最高300万元。鼓励省属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和逆周期调节作用,积极扩投资、促转型,在服务大局中做优做强。

  发布会上特别指出,以上政策,对皖北地区符合条件的新型技术改造设备补助和贴息项目,奖补资金在原有标准上再上浮20%。此外,省工信厅副厅长程英春表示,也鼓励各市、县政府结合实际出台支持新型技术改造政策,对新型技术改造项目各地可在省级补助8%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财力情况,给予项目叠加支持,形成政策合力。

  “新型技术改造不是简单地购置设备、扩大产能,而是引导企业运用人工智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开展内涵式改造,促进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更多‘根企业’,推动制造业迈上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冯克金表示。

  我省将以标杆引领和基础强化为抓手,梯度培育建设智能工厂,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支撑,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与以往技术改造不同,新型技改以人工智能为牵引、以“智改数转网联绿色”为特征。在人工智能赋能方面,我省将建立工业大模型供给清单,形成30个以上兼备我省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大模型;推动建立人工智能赋能工业制造场景清单,重点打造典型应用场景100个以上,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10个以上,促进大模型更广泛赋能应用;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飞行器、智能家电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加快关键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智能水平和人机交互能力,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

  创新贯穿新型技改始终。“为补齐平台布局、服务能力等短板,我省将实施制造业中试能力提升行动,系统构建高效中试服务体系,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冯克金表示,力争到2027年,建成30家左右省级中试平台,争创一批国家级平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 丰静)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