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升高度200米至1000米,可悬浮在污染源上空进行拍摄,且能克服交通、照明、人为干扰等众多因素,提高环境监管效率。”日前,在无人机污染源巡航监测现场,宣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正聚精会神查看无人机传回的实时地面图像。
无人机监测具备机动性强、覆盖范围广、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宣城市探索“空天地”一体化污染源监测新模式,率先引入2台无人机载毒害气体分析仪与红外热成像仪等尖端设备,通过“远程+现场”相结合,对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周边的工业园区及重点工业企业聚集区,实施无死角走航监测。
“对厂区内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多项污染物进行快速扫描和实时分析,精准锁定异常排放点位。对复杂水面还利用无人机、无人船联合巡测的方式,克服传统监测方式存在的盲区与响应滞后问题。”宣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在远程走航监测中发现数据异常的企业,同步启动手工标准方法现场复核监测,以确保证据链完整、数据准确可靠。
据了解,“远程筛查+现场验证”组合监管模式的运用,显著提升了执法监测的效率和针对性,实现对污染源从发现、溯源到定性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也为依法依规处理环境违法行为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周明助 陆孝祥)
来源:安徽日报
